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9章 江东战略(2/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萧值心下却有些赞叹起来。

    他观李倓很是年少,也就才十八岁左右的样子,但说话语气沉着淡定,气度不凡。

    之前不是说建宁郡王是纨绔子弟的吗?

    这像纨绔子弟?

    这他妈的是纨绔子弟?

    面对萧家,李倓也有李倓的打算。

    李倓现在是扬州大都督、团练使,行政、司法、军政一把抓。

    但问题来说,淮南道和江南道地貌极广,有252县,其下有近1200万人。

    想要治理如此广袤的地域,有几种方法:

    一、地方充分授权,官僚加地方豪强来治理百姓,维持秩序。

    二、切割地方权力,加强官员对地方的掌控,增加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和舆论渗透。

    就目前来说,大唐采取的是第一种方法。

    这也是时代的生产力决定了权力结构形态。

    管理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是什么呢?

    是信息的传递。

    在文字发明之前,一个部落领袖最多只能管理数十人,优秀的领袖的极限值是150人。

    当文字发明后,管理范围大大增加,人类开始出现小型城镇,权力开始出现,例如夏商。

    当乘载文字的工具变得便捷之后,城镇开始扩张,国家开始出现,例如西周、春秋战国。

    当乘载文字的工具变成竹简,并且文字被统一,帝国就出现了,例如秦汉。

    当纸张被普及,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开始变得强有力,例如唐朝。

    当纸张价格下降,印刷产业兴盛,地方权力架构就可以变得精细化,例如宋朝。

    权力的变更,与生产力是分不开的。

    可以解释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刘彻和李世民,都想分割地方大员的权力。

    刘彻办不到,因为治理需要文书,文书在竹简时代的流通极其缓慢。

    李世民也只能往前走几步,因为大唐的纸张还很贵。

    直到宋朝,造纸业和印刷产业爆发,宋朝就有了精细化权力分割的底层基础。

    那么回到李倓的身上,他想要干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