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章 李隆基:胆敢伤害我的好孙儿!(1/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李隆基的眉头皱起来了,脸又拉了下来。

    “他一个皇族郡王,不好好待在百孙院,跑去造纸作甚?”

    高力士说道:“三郎息怒,难道造纸不好吗?”

    李隆基的情绪却依然没有舒展开。

    “造纸这种工匠做的事,他瞎掺和作甚!”

    “但现在澄心堂确实做出了些门道,朝廷本来就缺纸,这也为朝廷缓解了部分难题。”

    高力士说大唐朝堂缺纸这倒是真的。

    唐人李肇写过一本书叫《翰林志》,里面有相关方面的记载。

    说是越州剡县生产一种藤纸,分白藤纸和青藤纸,质量非常好,是官府指定的公文用纸。

    可惜,开元末年,剡县的青藤几乎割尽,纸张价格越涨越高,纸量供应越来越少。

    最后没纸了。

    这说明青藤这种原材料供应不足。

    纸是高频刚需,一个人一天可能用许多张纸。

    而竹纸技术还很粗糙,官府公文纸根本不可能使用竹纸。

    这也说明大唐确实缺纸。

    唐初百废待兴,文化产业和商业都还不兴旺。

    但盛唐人口暴涨,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文化产业增加,商业日渐繁华。

    造纸的原料跟不上了,时代需要新的技术,可新的技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突破的。

    这就导致,各地官府用纸都很紧张。

    那么问题来了,官府中,哪个衙门对纸张的需求最大?

    户部!

    因为要记账,而且是高频次记账。

    例如一个县要收税,得分发纸张给吏员,每一户交税多少,都得用纸记下来。

    否则空口无凭啊!

    人类之所以诞生庞大的组织,正是因为文字的诞生。

    靠嘴巴说最多只能管理几十个人而已。

    大唐版图越来越大,大唐内部的人口结构越来越复杂,土地变更越来越复杂,商业越来越复杂。

    信息的载体不够,朝廷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松散。

    进入天宝年间,盛世不过是之前积累的惯性释然。

    李隆基自己心里也是有点数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