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天饮酒赏乐,我成了千古一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我只是想割一割权贵的韭菜而已(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取谁。

    张九龄那种寒门能登天子堂,是少之又少。

    所以在大唐,读书其实没啥前途。

    市面上对纸张难道就没有需求吗?

    当然不是!

    盛唐早已不同于初唐,时代是发展的,识字不仅仅是读书人的必备,也是一些行业的必备。

    例如刘志这个造纸的工匠,也读得一些字,例如那些做买卖的,肯定得识字。

    盛唐的三大超级商圈,一是京畿关中,二是中原腹地汴州,三是三月烟花的扬州。

    可技术的提升,和市场的需求,大多数时候都是不相匹配的。

    尤其是在信息封闭的古代,没有人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到底有大多。

    更不会有人在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之后,开始大规模生产。

    即便是19世纪,人类的商业模式还是生产什么卖什么。

    因为那一直是物资匮乏的时代,消费者没有自己的选择,市面上有什么就买什么。

    直到20世纪,福特公司开始玩市场调研,按需生产,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每一张纸的成本在十文钱,那每一张纸卖二十文钱,我们也赚了很多。”刘志越说越来劲,“如果一天能卖出去一千张,一天岂不是能赚一万文?”

    5000贯能在城北黄金地段买五万平的豪宅。

    如果一天赚一万文,一年就赚3650贯,差不多一年半能买一个超级豪宅。

    岂料李倓说道:“一天一千张少了。”

    “少了?”

    “少了!”

    “那是多少?”

    “一天至少卖一万张!”

    “一天卖一万张!”刘志眨巴眨巴大眼睛看着李倓。

    “没错,一万张!”

    “那卖多少钱呢?”刘志又好奇地问道。

    李倓说道:“卖多少钱是官府决定的,不是我们说的算,杜二郎卖50文钱一张,我们也卖这么多。”

    唐朝可不是自由经济,无论东西市,还是坊内的商店,所有商品价格都得登记在册,按照官府统一制定来售卖。

    太府寺下设有专门的市署、常平署、平准署,这些都是管理商业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