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同流水一样缓缓流淌而去,雏鹰小队经过近1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已经进入蜀都中心空域了。
此时的成飞学院骄阳似火,地面跑道已经清空,地勤人员早已在此列队等候,跑道安全区域成飞学员望眼欲穿,都想亲眼目睹一番这些天之娇子般的歼击机飞行精英。
相对于春城航校和石城飞院,成飞这边就显得比较复杂了。
春城航校主要负责新生空军航空兵学员的航空飞行理论基础和初教机飞行训练,石城飞院主要负责歼击机高教机学员飞行训练。
而成飞这边就不一样了,因为靠近洪都工业,不但承担保卫洪都的任务,还有各种其他机型的训练任务,比如电子侦察机、雷达预警机、空中加油机、轰炸机及运输机等机型。
因为地处国土中心腹地,所以战略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说到这里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战斗机的划分。战斗机只是航空飞行兵飞机的一个总称,他根据种类和用途还有不同的划分定位。
强击机(例如国产q-5)
轰炸机(例如国产h-6)
电子侦察机(例如m国ep-3)
预警机(例如国产kj-2000)
歼击机(例如国产j10)
教练机即单坐歼击机的双坐版(例如jl-10双座版)
空中加油机(例如由yr-76改的)
歼击轰炸机(战斗轰炸机)(例如jh-7又称飞豹)
战略军用运输机(例如y-20)
战略侦察机(例如美制u-2)
……
诸如此类的机型划分,当然,每一个机型的升空作战都离不开地面队伍的配合,比如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电子对抗兵、通信兵等兵种和其他专业勤务部队。
所以每一次战机升空它不单单只是飞一个架次那么简单,他还需要很多地面部队的配合,才能完成各种升空作战任务。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战斗机的‘代’又是怎么回事?老听到说二代机,三代机,四代机甚至五代机,那么这个‘代’又是什么意思呢?
世界各国的战斗机分代更新是军用飞机中最快的,也是型号最多的。
按年代分:50年代初到50年中期算第一代
这一代的战斗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发动机的进气口都在机头前,进攻时主要靠航空机炮消灭对手。
所以近战格斗是家常便饭,飞机的速度还是在亚音速,作超音速飞行也是很暂短的,导弹还刚刚发明,远不如机炮管用,机炮的口径在20—37mm之间,这一时期的飞机性能差不多,各有千秋。
这个年代的代表机型是m国的f—86和前苏联的米格—17,华夏的j-5、j-6。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飞机的型号也有好多。
这一代的战斗机有一个共同特点,速度快,高空高速性能好,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了,进攻的主要武器基本是机炮,导弹开始使用,效果还不是最好。
飞机的外形向多样化发展,m国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口向机身两侧发展,腾出机头装雷达;而前苏联则基本保持机头进气的模式,后期的飞机也开始朝两侧发展。
飞机的机翼采用三角翼和既薄又短的短翼,
整个60年代可以算战斗机的第二代,代表飞机有
美国的:f-105,f-106,前苏联:米格—23,s—15
华夏的:没有变,还是j—5,j—6,还有少量j-7。
70年代可以算战斗机的第三代。
是战斗机发生质的变化,从原来单一求飞得快飞得高向高机动性和灵活性发展,电脑的出现,使机载设备得到了更新。
雷达是战斗机的必备设备,导弹是主要攻击武器,由于设备的增加,飞机有向重型化发展。
飞机的性能有极大的提高,许多新的战术动作也由此产生,战斗机用导弹攻击可以从远距离外偷偷地袭击,战斗机和攻击机的型号也多了许多,
比如m国的:a—10,a—12前苏联:s—19,s—25,yk—38华夏的:q—5。
由于前苏联的解体,美国失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和威胁,所以在70年代到90年代,战斗机没有大的发展,只是在性能上加以完善改进。
经过几次局部战争,几乎是美苏两国武器在这些国家的试验对斗,逐步暴露出各自的问题。
但是前苏联没有因为国家解体导致经济困难而放弃战斗机的研究和发展,他们的苏式战斗机发展了一大系列,性能大大超过了m国现有的装备,欧洲也不甘落后,先后发展了所谓的三代半战斗机,性能和美国战斗机不分仲伯。
m国为了始终领先于世界的武器市场,开始研制第四代战斗机,f—22,f—35;
毛熊当然也不甘落后,他们也发展了苏式家族,推出了s—35,s—37;
华夏的改革发展也造出了新战斗机,j—82,f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