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郡太守,政绩比之王安石更加显赫。毕竟,宁平本就富裕,在大苍是能够排在前列的,相比之下,苦寒之地的燕北,虽然某种意义上底子差一些,但也更有发挥的余地。
而政治94的王莽,虽然政绩也不错,但相比上面两个人就差远了,主要是他经常搞一些骚操作。本来一切顺利,但往往最后一步,时不时的拉低一下自己的评分。
三来,因镇东军军改一事,王氏内部多有怨气,甚至包括王常在内。这三个人,也是一种另类的让渡利益。日后,一旦上面的刺史回归中央,他们就是距离刺史之位最近的。
除了六道刺史和其副手之外,六道之地的各郡太守,在和赵安陵、管仲等一众大臣商议之后,王羽也给出了新的布置。
首先是盛澜道。
大盛王朝与大澜王朝被苏定方平定之后,不仅组成了新的盛澜道,其治下,也被重新划分为九郡之地。
四小王朝地理位置特殊,不管是北狄又或者是大武,都只有一河之隔,虽然如今还有大剑和大昊两大王朝作为屏障。
不过,盛澜道之地,太守最好也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以便在合适的时候以防万一,以应对一些紧急的情况。
故而,第一个被王羽想到的人选,那就是在李石开发兵河北道之时立下了战功的于谦。
以于谦的能力,不管是辅助荀彧治理盛澜道,又或者是辅佐苏定方和蒙武抵御外敌,他的能力都绰绰有余了。
而他的第二个人选,那就是同出一族的王敦了。
王敦同样是东晋时期王氏一族能够发展成顶尖豪城的最重要人物,“王与马,共天下”,这个说法的由来,便是王导内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权,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职。
他的能力并不比王导差多少,只不过,因为王敦之乱,这才在史书中评价不如王导。
“王敦,统帅95,武力67,智力90,政治90,魅力86。”
这种能力,正好可以让他在盛澜道之内发光发热。
此后,曾经在燕北道担任郡守的两位燕北老臣徐舟、江平,也被他调到了盛澜道之内。将燕北众多老臣分散到各道之内,也是为了瓦解燕北那一派的凝聚力。
再加上其他几名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