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打电话过来,问张若琳需不要需要找些专家帮忙,张若琳笑着拒绝了,她觉得自己能行。
这五天里,她真的是拼命了,每天都要熬到大半夜才肯罢休。
不过努力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她收集了很多三国时期的著作、野史,使得她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百家讲坛》节目组哪里来了通知,让张若琳准备好去录制节目。
穿着一身黑色的制服,头发被扎到脑后,带着金边眼镜,抱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张若琳显得庄重而又知性。
眼镜是柳眉专门为她为她准备的,没有度数,说带上眼镜,张若琳就更像个老师了。
在录音棚里,张若琳见到了蔡伟。
蔡伟的策划得到上级的肯定,前几天的压力消散一空,人也变得精神奕奕
他见到张若琳一身打扮,满意地点点头,觉得这幅形象跟节目的主题很符
摄像师准备就绪,台下也有节目组专门找来的听众,这也是张若琳吩咐过的。
她在上面讲课,下面没人,空荡荡的,就面对着摄像机,讲课会很没劲儿
站到讲台上,扫了一眼背后“百家讲坛”四个大字,张若琳满意地把装样子的笔记本放到讲桌上,清了清嗓子,台下的听众也安静下来。
蔡伟也坐在观众席,想亲身体验一下听众的感觉。
跟导播打了个招呼,告诉他们准备就绪,节目的录制便开始了。
台下的听众们,有些是受到邀请,真想来听听的,大多数都是节目组请来的托儿,还有一部分是蔡伟专门请到的专业学者。
托儿们也就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听说录制节目的人是张若琳,这个最近大火,作风却很低调的大美女,哪怕节目不好,看看美女也实惠啊。
专业学者对张若琳大多不屑,哪怕她出版了三本畅销,获得了华夏文学奖,不过性别和年纪就是她最大的劣势。
在大多人眼中,在某方面有极高成就的人物,年纪必须在四十岁以上才对,岁月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和人生经历,学术水平才能达到大成。
阎大年就是其中一个,听说华夏电视台要举办一个类似于历史文化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