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9章 朝廷是要门面的(1/5)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随着京城的逐步完工,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加入。

    这人一多,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也就多了。

    城市管理,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

    尤其是瘟疫问题。

    这可是稍有不慎,就会死一大片的。

    所以,辛屈对于北京府城的规划之中,明确安排了一些区域在下游与下风向,就是用来隔离一些人的。

    比如每天,各个坊都得去巡查,看看哪家闹出来了伤寒等事。

    但凡确定具有极强传染性,就关在特制的船只,顺流到隔离区去收纳。

    这里平日里只住一些老巫医,或者新式医馆的医生,负责应对传染性强悍的疾病。

    此外,每个月都得大量泼洒生石灰在水渠,暗渠,专门来消杀。

    对于现阶段的医疗技术来说,隔离与预防,才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手段。

    最后就是旱厕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北京一带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但没有大量修建水库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冲水式厕所,几乎是不可能。

    惟一能实现的,就是便宜的旱厕。

    因此掏粪工,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作为一个农业相对发达的国度,燕国四周的农场,也会承担这些粪便的收集与堆肥工作。

    农场是官家的产业,堆肥却也是能够卖到好价钱。

    一些拥有实际封邑的诸侯,也敏锐的察觉了堆肥的好生意。

    这年头,荒地不缺,枯木不缺,淤泥也不缺,唯独缺少足够的人力与开垦的熟地。

    养熟一块地,光靠人力,没有五年下不来,但有足够的堆肥情况下,三年也就能完成其中活计。

    因此很多人到处打听司农的事儿,花钱送礼,也要从司农手里弄到这些技术。

    司农阿启一开始也是收受一点,毕竟每年拨款就这么点,司农府的几个项目,都是需要大量的钱财消耗,比如战马的培育等等。

    既然朝廷给不了这么多钱,那他只是技术发卖一些给老乡们,也没什么不妥,毕竟朝廷有考功,时间紧任务重,能不砸钱加速完成吗?

    但随着后来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