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沟子村3个大喇叭,音量辐射整个村庄,同时响起张小浪的歌声。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绿水旁,
门前两棵大白杨,
齐整整的篱笆院,
一间小草房啊,
哎哎嗨哟……
全村人听到张小浪的歌声集体发懵,平时村里的大喇叭一响,不是传达中央精神上级指示,就是通知社员开会集体劳动。
今天,一反常态居然有人唱歌,而且唱的歌曲调子怪怪的,和以往的革命歌曲不一样,说不出来哪儿不一样但非常好听。
70年代收音机里都是革命歌曲,谈情说爱的歌曲很少,即便有歌词也很隐晦。除了一首《乌苏里江》没有其他歌唱东北的歌曲。
东北人听到《家在东北》非常有代入感,脑子里自动脑补白山黑水,一个大山里村庄四季更迭,袅袅炊烟的画面,大家听着听着不由主跟着哼唱起来。
政治敏感度极强的老村长,听到歌声第一反应。这首歌不会犯错误吧?他急忙伸手去关话筒开关,可手指按在开关上,并没有下一步动作。
“这首歌没听过,曲调确实挺奇怪,不过真好听啊,歌词不反动没毛病,”
老村长被欢快的歌声感染了,嘴角慢慢露出微笑。“这首歌能感动我,就能感动其他人,这回面子肯定能找回来。”
赵天明,敬老院天团,院子里的宾客陶醉在歌声中,望着深情演唱的张小浪,不由自主拍手打节拍。
最高兴的是赵木山,心里欢呼雀跃百感交集。
我的浪哥,我的好师父。你唱的太好听了,以前你怎么不教我呢?
肯定是浪哥不信任我故意留了一手。师父肚子里到底还有多少好东西,瞒着我没往外掏?
唉,以后不能跟浪哥犟嘴,他说啥是啥我坚决服从,争取把他压箱子底儿的拿手好戏都学到手。
院子里的宾客,尤其是年轻宾客本来都要走了,听到《家在东北》迈不开步了,纷纷向窗口聚集把张小浪围在中间。
“老姜,你家有话匣子,听过这首歌吗?叫啥名啊?”
“没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