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玩转香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章 意想不到的变化(2/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理智,炒楼风最炽热时,炒家索性整栋大厦炒卖,形成“炒大厦”、“炒酒店”热潮。时中环、湾仔、尖东等各繁华商业区频频传出整幢商业大厦以高价易手的消息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金钟的金门大厦,中环的联邦、国际两栋大厦的炒卖。

    金门大厦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期间3次转手,售价从715亿元增加到168亿元,短短不到2年时间内升幅高达135。联邦、国际两栋大厦在1980年8月至1981年1月期间2次转手,售价从1089亿元升至2235亿元,短短半年间升幅逾1倍。

    到1981年地产高峰时,小型住宅单位每方尺售价已升至约1000元,一个400方尺住宅单位售价增加到约30万元,而市民家庭平均月入约3000元,即购买一小型住宅单位的款项已相当于市民1015个月工资。

    房价已远远脱离当时香港市民的承受能力,当消费者的工资收入远远追不上楼价升幅时,楼价下跌便势所难免。

    1981年十月份开始,香港地产市道转趋呆滞,空置面积大增,市民的购买力度与房价涨值完全成反比,这也是所谓的房地产经济泡沫。

    林建明怎么也没料到,前不久收购好的楼房,现在就面临着这样尴尬困窘的局面,想要转售出去。但是这个情况谁还会接下?。

    许子明也没料到,房产的变化来得这么快。

    如果说81年只是呆滞,那82年就是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开始,在内,银行利率调整,利率持续攀升,银行和财务公司信贷收缩,在外,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令香港经济也跟着不景气。

    于香港是有些报道开始臆测,许家是不是未卜先知,提前转手楼房。还有些媒体纠结于包船王的推测,因为包船王的房地产生意已经开始,地产建设的投入正在加大。总而言之,香港有关媒体关于房地产行情的报道铺天盖地展开。

    港媒中说什么的都有,香港市民对楼陈的关注力一直是处于绷紧的状态,他们对于这些已经开始有些麻木,楼房的价格从五月份开始一路高涨,原本还有热心的他们,早已疲倦于购买楼房。

    包船王当初的预测究竟有没有误,其实在这个时刻也难以做决定,因为房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