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之五好青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零四章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量种地瓜就是了,就算士绅不想种,大不了朝廷用地瓜折一部分田赋,或者干脆由陛下下旨,在大明范围內禁除了地瓜和高粱以外的酒。

    

    尤其是米酒。

    

    我这边接下来会下禁酒令。

    

    除了高粱酒和地瓜酒,其他所有粮食酒全部禁绝。

    

    您在北方可以收地瓜和高粱酿酒然后向这边卖,我会给这些酒免税,也算是给您的一点礼物了。”

    

    杨信说道。

    

    米酒禁令已经准备发出。

    

    不过肯定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故意破坏,哪怕这个禁令是他发出,江浙喝米酒的习惯是改不掉的,现代都改不掉何况这时候,不过有禁令再加上一定的查禁力度,总会让米酒的数量下降,尤其是公开场合,肯定不会有太多喝的了。

    

    过去米酒消耗就是士绅,那时候他们有的是粮食,一年能喝掉几百万石。

    

    但现在士绅哪有粮食喝。

    

    最多都在市场上买酒,只要通过严禁米酒,让米酒成本维持在始终高价位,同时用低价地瓜酒和高粱酒在市场上冲量,终究还是会逐步让一部分喝低端酒的习惯高粱酒和地瓜酒。大不了杨都督亲自带头,然后逼着那些手下官员也喝,有敢喝米酒的直接撤职罚款,这样就可以从北方引进这些低价酒,同时哄着北方增加地瓜和高粱的种植面积。

    

    士绅们肯定不支持种这个。

    

    他们只要收租不收这个,那农民想种也得考虑一下是否划算,但如果可以把这个变成银子就不一样了。

    

    “此外还有棉花。

    

    我这里民兵以后都交粮,棉花和桑的种植肯定减少,那些织户需要的丝和棉肯定会增加外购,之前运河两岸已经变成产棉区,接下来士绅肯定还会增加棉花产量。

    

    但棉花终究不能吃。

    

    您可以告诉他们,我已经组建了足够庞大的商船队,这些商船不仅仅是从外面购买大米,还将从外面运来棉花,印度的棉花比国内更好,甚至还有埃及的长绒棉,这个超过国内任何一种棉花。估计今年第一批从印度满载棉花的商船就会返回,那时候棉价暴跌,他们可别骂我。”

    

    杨信说道。

    

    这是他解决本地棉纺原料问题的唯一手段。

    

    大量从国外买棉花就是了。

    

    和买粮食一样,所有运棉运粮过来的商船都减税,反正棉花在印度和中东也不贵,接下来不说进入蒸汽时代,首先新式水力纺纱机,新式水力织布机这些都得推广了。

    

    棉布的人工成本下降,抵消外购棉花的采购成本。

    

    再说大明棉布出口本来就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过去受限于海外贸易的运输成本,现在随着海上的全面开放和商船数量的暴涨,运输已经不再是问题。大明也不是英国,向印度卖棉布还得绕半个地球,这里装上货俩月就到果阿了,一边从印度进口棉花一边利用人工成本,再向印度倾销棉布……

    

    这个生意很好。

    

    如果印度那边棉花涨价……

    

    派舰队去找茬揍一顿,逼着他们掏赔款就是了,把赔款拿回来给纺织厂补贴或者减税。

    

    玩这个镇南王都懂。

    

    甚至鼓励商人在海外弄殖民地种棉花,要不然怎么鼓励向外,一是种粮二是种棉花,这时候矿产资源不需要掠夺,工业化还没到需要对外掠夺矿石的程度。支撑欧洲人满世界跑的关键除了商业就是种植业,而棉花始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蔗糖,再就是咖啡。

    

    杨信想要人去殖民,也只能用种植业推动。

    

    但首先得限制国内种植棉花。

    

    否则光国内就足够,谁还会往外跑着种棉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