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这等高产作物?
谁敢这样大刺刺,等着抄家吧!
冠冕堂皇的话说完了。进入番薯种植的细节征询。
胡尚书首先询问产量的问题:“贵府奏报的产量分别是,一千五,一千,三百,如今看来,几乎都折半,请教国公夫人,当初您是如何作想?”
石梅一笑,早就准备好了说辞:“这中间却是有原因。
其一,江南是膏腴之地,非甘肃陕西这些贫瘠之地可比。
其二,番薯耐旱,是活命的作物。
可是,还有一个特点,这作物需要肥料,肥料跟不上产量就低。
臣妇之前报备的产量,并非空口无凭,皆因那一亩地的肥料用的都是草木灰,而大人您今日开挖的土地,都是用的农家肥。
其三,您今日称量的斤数里还有水分可除。一般来说番薯要很好的保存,至少还要晾晒几日,除掉水分,才能够保存过冬。“
户部尚书又称大司农,虽然不亲自种地,一些农业上的术语还是能懂。
包括几位巡抚也是县令做起来,大多听懂了贾母的言下之意。
番薯的滋味他们尝过,能够果腹,滋味也不错。
但是,却不是什么营养的东西。
风调雨顺,百姓们肯定不愿意种植番薯,种植番薯的地区肯定都是缺粮食的地方。
人都快要饿死了,哪里有什么农家肥呢?
所以,最好的肥料就是草木灰了。
户部尚书隧道:“敢问您家种植多少这种草木的番薯?”
石梅一笑:“三
十亩,三种土质都有。产量跟臣妇上报略有差距,是臣妇晾晒之后的产量。几位大人若是想要见识一下,现在咱们就去现场挖一亩?”
两位王爷觉得无所谓,三位巡抚,户部尚书左都御史却都觉得很有必要,都道:“还是眼见为证吧!”
然后,几位钦差再次转战,到了阳光充足的半坡底。
这里的产量几乎跟荣府的申报产量持平。
当然有几百斤的差距,考虑晾晒因素,就刚刚合适。
然后,几位钦差凑着脑袋商议,要不要把这几种的数据都报上去。
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