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到古代当名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303 章(3/5)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不育的特质,他们便是找到真的不育系了。

    宋桓两人心头那根弦仍旧绷得紧紧的,就像之前伺候扬花的野稻一样,亲自带着学生育秧、移栽下了大田,看着它们株株返青,移栽成功,才将剩下的田间管--≈gt;≈gt;

    理交给了学生和于县令寻来的熟手稻农。

    底下学生日夜紧盯着二代的培养,他们两人便可腾出手办别的事了。

    杂交水稻这样的大项目不是他们这区区三十几人,甚至不是一个琼州府供得起的,而是牵扯天下的大计。但朝廷议政的效率他们自是知道的,杂交水稻项目才刚起步

    ,还没看出优势,只怕至少得等个一年半载才能得到朝中反馈。

    好在他们还有名声,有从前做的项目打下的信誉,可以先贷来些银粮人才用。

    他二人就先一丝不苟地整理出了十数万字的雄性不育水稻管理记录,修订成书,自掏腰包去福建麻沙出版。

    别人印书还要在封内印一句“如有盗印,千里必究”,他们内封只印广告,望看到此书的牧民官送些良种来支援他们的杂交水稻项目;也欢迎各地名士、大户带着银子和人才来学习。

    麻沙版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印得快,卖得广。后来不知哪年偷师了宋氏的油印法,卖力刻起版来,速度更是可达一日数万,立等可取了。宋桓二人用盗版作坊印了书,还用人家麻沙版的发书渠道,让盗版商帮他们把书卖往苏湖、湖广等粮仓之地。

    不过京里是自己的地方,不能让盗版商赚他们亲友弟子的钱,还是递折子进京时顺便送两本回去,让留守理学院的弟子门人们刊发出来吧。

    两人在建阳印了书,又往沿海的福州、漳州等大府造访府衙,请当地官府帮忙联系走南洋的海商,让他们从南洋收集栽培及野生的水稻回来选育恢复系。

    杂交水稻培育非一季两季,甚至一年两年的事。虽然琼州岛上气候得天独厚,一年能种三季稻,可他们要选育保持系、恢复系,更要研究制种技术,至少要花上几年工夫才能得出结果。

    好在这期间他们也不是必须时时守在岛上的,还能抽出时间到尚海诸府考察。

    他们在天涯海角扎扎实实地待了数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