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的好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更是肉眼可见的。哪怕它提前三百余年现世, 生在不大注重生产力的农业社会, 从它一诞生开始, 就注定万人瞩目。
巨大的、闪着钢铁光泽、隆隆作响着伸出许多钢管连接到同样庞大的机床上的机器, 令人望而生畏。可它能带动轮轴, 推动机床车出的精巧的螺丝、镗出的浑圆的炉膛、轧出的规整的钢板、纺出的精软棉纱、织出的宽幅厚布……
看到流水般产出的东西,所有对大型机械的畏惧都化作了喜爱。
经济园开放参观没几日, 《滨海经济报》的投稿箱就被诗词文画淹没, 再过不久, 这些大作又飞进了诗人在京在外的亲友、师长、同年同窗……的书房。
到这一波参观结束, 桓凌带着学生重新调整机器, 宋时为开蒸汽机制造厂进行新一轮融资之际, 那些满载赞誉的诗词文章、如实描绘蒸汽机也流入了诸位京堂的案上。
户、工两部早派了人在经济园里学习, 一月一见他们的考核文书,自然深知蒸汽机的好处。而别的部院也不难明白——再是自幼读书, 不通俗务的官员, 看见诗文中所载的蒸汽动力纺织机, 也能算出它带来的巨大财富之利。
寻常妇人织布,日方可得一匹,而这蒸汽纺织机一个时辰便可织出六尺有余。又不要需人坐在前头时时投梭织布,更不要吃喝歇息,只靠蒸汽机带动巨轮、飞梭滚动便可不停织出布料。只消找个会纺织的妇人盯着织机运转,不时理理线、投投梭, 一日间至多可断七八匹布。
有这蒸汽织机相助,一人一年竟可织二三百匹布,搁在松江、苏州这等地方说来也是神话一般!
且这布料宽几倍于常幅的棉布,更方便裁制衣裳,质地更精细致密,厚软光泽,远胜于机工所织。
布料和其他的东西不同,自古以来就与银钱通用,百姓家撕下一块布就能换衣食的。寻常梭布可值四钱五分银子,这种蒸汽机织的布就该值八、九钱。只算他日断五匹,也有四两多银子,一年便可折银一千五百两上下……
一斤铁才几分银子,那蒸汽机就是拿铁打成了实心的,一年也折得过来几台了!
老先生们不管机器难做不难做,只按着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