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他的罪。
他们祖孙这样默默不语,恍然是默认了罪名,萧御史精神振奋,追着问道:“桓给事中这般说法,便是别无他人可证明你有断袖之癖?祖孙之间有亲亲得相隐匿的律条,桓阁老这证词也该打个折,既无旁证,桓给事中今日堂上所辩……”
他难得抓着了桓家祖孙的破绽,正欲一股作气劾倒当朝四辅,给自己添上一笔漂亮的履历,后头却忽然有人出声:“臣愿证明。”
那人中气十足,声音清朗而宏亮,却把他的话音压住了。萧楚下意识回头,目光扫过对面的桓凌,却见他也正望向后方,脸皮绷得紧紧的,满眼诧异和担忧。
然而眼神都是虚的,挡不住翰林院列中那位年轻的青衫翰林出列跪下,向天子陈说:“臣翰林编修宋时愿为给事中桓凌作证,他确实……有断袖之癖,桓阁老也知道此事。”
反正鸳鸯尺和《鹦鹉曲》早都传开了,桓凌这一出柜,那些东西就是板儿上钉钉的情书,不管怎么样都有人怀疑他的性向,不如索性也别白被人猜,先证明桓凌是清白的再说!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宋时身上,那套《鹦鹉曲》和那篇桓凌谢他赠鸳鸯尺的文章顿时飘入众人脑中。
那篇书信和那套尺子真是寄情之作?
难道他们俩是两情相悦,宋时能将这样的书信拿给人抄,不光为桓凌文采好,而是为炫耀他们之间的情谊么?
宋时却已经不管他们想什么了,坦坦荡荡地说:“臣可证明,桓给事中对臣素来有求凰之思,四辅桓老先生也是知道的。前日桓给事中去边关,臣作了游标卡尺,欲给他作查验军备用,又不知其落脚处,便是特地去求了桓四辅替臣寄尺。那时桓老大人就为不愿替臣与他传情达意,为难了臣许久才答应。”
今日之后,他爹跟哥哥们知道桓凌的心思,肯定得揍他几顿了,不过他昨天已经进过祠堂,拜过天地、不,拜过祖宗和父母,顶多打打,也不可能完全断绝关系了。
就是要再开祠堂除他的名……反正本来也没添进族谱,除也除不成。
宋时自觉想得周到,心安理得地跪在殿前等着天子处置。
桓凌却替他想到了前程、家人、流言种种更要紧的问题,怪自己终究又拖累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