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里外建设的一个雁峰蓄能电站专门为研发中心供电,大概能说明这座研发中心的机房规模。
研发中心拥有三条专线,一座500KV变电站,带着3座220KV变电站,这三座220KV变电站又带着6座110KV变电站为整座研究中心提供电力支持,去年在整座中心并没有完全竣工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据说日均耗电量就已经达到了233万度。
今年随着机群的增加,这个数字大概还会增加。
这还是这些年新修建的机房建设时采纳了三月自主提供的除尘跟制冷方案,能够最大程度节约电力的情况下。
当然这些事情都不需要宁为太过操心。
正如之前双方的约定,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给费用支出都是由极兔集团这边来负责,只要这里能出成果,这些电力消耗并不算什么大问题。
跟以往差不多,宁为来到研发中心先是去自己的套间里换了套衣服,然后就来到了地下的实验室。
不过这次他没有像以往一样呆在芯片的材料测试实验室这块,而是通过了地下了通道,到了实验室最中心的操作间。
所谓的中心操作间属于极简化的设计,其实整个研发中心所有的门能不能进都是最简单的人脸识别验证,跟许多小区一样,中心操作区的验证也同样如此,理论上来说只需要欺骗了系统,就能轻轻松松打开操作间的大门走进来。
但说起来简单,但现在为止,整个研发中心一百多位工作人员,加上前前后后也接待了三千多人,这套面部识别系统还没出现过任何一次错误。
所有人的脸都只能打开有权限的门,当然能让大家放心的也不止是三年里没出过任何问题,而是经过多项严格的测试,起码数十位连肉眼无法分辨的双胞胎、多胞胎被请来做过测试,依然没能出现过一例权限不一的情况,更别提使用其他方法了。
研发中心的这套几乎完美的人脸识别算法跟控制平台早在两年前就被广泛在其他部门使用。当然宁为也没特别关心过,反正算力也不是他出的。
但其实如果让其他人来到这里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中心操作间内没什么设备,除了两个缓缓转动的圆环看不到任何一般人认知中可操作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