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三章 传功入窍空遗恨(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之前那三环锁脉还在,我想怎么也能有几个月时间,并不多着急。这几天事多,想着还能好好过个年,年后再想办法。可没想到这三金锁脉的术法也太经不起折腾了。我只用了一招,这最后的紫铜一环,也碎了。”

    看着李秉心烦意乱,糜歆又不忍责备,一边看着那《三金锁脉》的手稿,一边道:“正如你所说,这法术应该是‘鬼谷一脉’的。看样子,应该要到了‘御物境’,用鬼谷一脉的内功就可以施展出来。”

    “御物境?”

    糜歆看他不解,又道:“天下武术,分‘内外武功’和‘术法’两门。

    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都属于武学一门,因为流派克制关系,还有轻功、身法等等影响,难以给出一个实力的度量,只能按照炼体的强弱,大致分成‘真武九境’。

    而与之对应的术法一门,就纯粹多了,按能力大小,一共也分九重境界,叫做‘渡化九境’。不同于武学,这术法境界之间的差异,可谓泾渭分明。

    ‘渡化九境’又分‘地五境’和‘天四境’,两者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不少人穷尽一生之力,也未能跨过那到坎,比如……我。”

    糜歆三十岁就已经到第五境,但之后多年,再也没有丝毫长进,他尴尬一笑,又道:

    “地五境,分为:开窍、修海、沾衣、御物、渡灵;

    天四境,则是:结丹、成婴、分魄、化无。

    地五境的人不少,但整个大唐,能修到天四境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李秉听得津津有味,以前不学武,这些东西涉猎的也少,现在研究起来,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门道道。

    “哎,扯远了。”糜歆把那一页“三金锁脉”的手稿,交还给李秉。

    “说回这地五境:

    所谓第一‘开窍境’,便是要通穴定络,经脉自称周天。一旦全身经络打通,可以接纳天地灵气,便称之为开窍。这是修习术法最基本的要求,影响也最是深远,因为他会决定一个人真气流转的方式。

    开窍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最常见的,便是以武入窍,先精通内家或外家功夫,然后逐步打通周身经脉。绝大多数人,都是以这种方式开始修炼术法。那位为你施展‘三金锁脉’的公羊剑主,应该属于此类。

    这种方法好处却也很多,基础扎实,又因为先炼体,后练气,往往内外兼修,相得益彰。但同样也有弊病,一来费时费力,二来真气流转的方法受到所学功夫的限制,‘气海’常常只能选在丹田,以致能施展的术法种类有限,这个一会我们再详说。

    第二种常见的开窍方法,就像你糜叔叔我这般,舍弃武学,以文入窍。常常是以佛法、道法、儒理等经文,以思想入境,求得身心与天地统一契合,而感受天地灵气,滋润经脉。这个办法,追求真理为先,重心反而不放在修练上面。

    这个办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原因便是需要所谓的‘慧根’。难是难些,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来真气增长很快,而且轻易不会倒退。二来,修海的地方,可以是身体任意部位,从而可以施展的术法也是多种多样。

    除此之外,还有青苗一脉,以天地灵药滋润经脉开窍的办法;佛教、道教还有所谓的点化开窍;总之办法五花八门。”

    “那我呢?”李秉听到这里就疑惑了,自己真气早已经能在身体里运转,自然是开了窍的,可是好像又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

    “你属于‘传功’开窍。”他说道这里轻叹一声:“有些前辈高人会将自己的真气渡给后辈,帮他们开窍。但其实,这是所有开窍的办法中……最差的一种。”

    “啊!”李秉大惊。

    “传功开窍,除了会对传功者造成巨大损害。接受传功的人,在术法上的修行也会大大受限。那位前辈给你传功,不仅助你开窍,还帮你修海,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就让你一举进入‘渡化第二境’。天下间,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传功开窍,就是揠苗助长。因为滋养你经络和气海的,并不是天地灵气,而是他的真气,所以值此一生,除了他凝练真气的办法,你再难从任何其他武学中,得到半分裨益,能施展术法,也必须是同宗同源,否则便会被反噬。”

    “他凝练真气的方法?你是说《白雪内经》?”听闻自己好像选了最差的一条路,李秉心里顿时更加失落:“但《白雪内经》不是法家功夫么?这么说法家的术法我都可以用?”

    “你的内功古怪,好像并不是法家内功。具体我也说不清楚,这些修炼的事情,先放一边,我们先解决你这‘三金锁脉’的事情。”糜歆摸了摸下颚,又道:

    “刚才说道这第一重‘开窍境’,与之密切关联的,便是第二重,‘修海境’。

    这‘修海’中的海,就是气海。经络中能储存的天地灵气,十分有限,于是便需要开辟一个地方来储存真气,便是气海。以武入窍的人,只能选择丹田;以文入窍,则能选择些其他地方,甚至可以修二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