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国妖横行我做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2章 士子第章 大儒第章 公知第章 学者第章 士大夫(下)(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问大王,如何分辨天下士子是何种人?”

    朱鼎顺又喝了一水,淡淡的回答,“当然是明辨是非。”

    孙奇逢一愣,“听起来大王也没什么好办法。”

    “答案本来就很简单,是诸位想复杂了。是非观,对事物正、反的判断和取舍,即真知真识价值观。

    儒墨曾为定义是非而争执,庄子云,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认定了‘是’的界限,即同时出现了‘非’的区域。

    但庄子又提出了朝三暮四的著名寓言,对是是非非之争,不偏不任,不跟着说是说非,甚至以反为用,跟着是者说是,非者说非。

    庄子之所以把是非和之,是因为他定义是者非者之争,乃意气为用,如能不再相互对撞,意气自然会平复,回到物之本身,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一切休乎天钧。

    这是方外之人对是非的理解,和即道,毫无实践作用,且误导法治贯彻。儒墨是非之争,若不能自悟乃起於有我,是非仍争辩不休。

    在孤看来,治国是一种纯粹的实践行为,是即是,非即非,若有一天某人说是非糊涂,那此人不是遁入空门,就是居心叵测。

    我有一是非,彼亦有一是非,人人各有一是非。如是人人各有不同的阅历,各有不同的价值观,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陷进这个思维漩涡,认为是非只有主观的是非,没有客观的是非,既天下没有公是公非。

    治国若没有明确的公是公非,一定是律法的失败,当朝者的失败,更是混乱的开始。

    新的律法一定会明确是非,实践中划定是非,这才是当朝者最应该做的事,若一件小事都无法裁断,百姓为是非争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是改朝换代的典型标志。

    读书人得先读书,熟知律法,然后明辨是非,准确定位自身,自然前途敞亮。”

    朱鼎顺说的很长,也很专业,是非即律法的应用,他们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孔贞运率先反应过来,语气颇为沉重,“大王严肃推行律法,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圣人当朝的标志,但是非依旧是一种实践行为,殿下说治国是实践,那谁是?又谁非呢?”

    朱鼎顺点点头,“孔先生问的很好,但孤先得与诸位说明白,天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