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建设需要海量石头和青砖,威远将军府一声令下,辽东各城现在没有城墙,没有宵禁,晚上非常热闹。
包括四千里边墙也拆了,整个辽沈平原来去自由,运输非常繁忙。
基础条件不足,逼着朱鼎顺在军事学院搞起了研究,发电机、电报机原理肯定是对的,但就是做不出来。
高中兴趣小组那叫组装,不叫创造。成品电池、成品线路、成品灯泡、成品蜂鸣器、什么都是成品,与凭空创造完全没有可比性。
折腾了一年才发现绝缘不对,让水师弄来了橡胶,铜线绝缘了,朱鼎顺却尴尬了。
不知道鼠笼电机怎么缠绕,无法搞大功率发电机,无法稳定输出,明明电报收发机都很简单,就是弄不对。
不多的电流电压知识告诉了一个百人团队,就是搞不出来,现在仍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花销十多万两白银,依旧无法稳定,顶多滋滋响几下。
蒸汽机倒是挺快,这玩意说到底没有跨越发展,已经可以用来给矿山抽水通风,再精致一点可以考虑上船。
提前一百五十年,可以了。
至于内燃机,从电气又跳到化工,别为难人了。
今天是在军事学院的最后一天,和学生没什么好说,下午申时,亲卫赶着一辆四轮马车,一群人开始回城。
有了橡胶,有了避震,大马车可以上路,但依旧死贵,辽东并不多。
如今是兴福四年十一月,两部前锋各有万人已出发,中军明年一月才会西征,大军在北寨集结,朱鼎顺只给自己计划了一年多时间,准备以扫荡方式直接到伊比利亚半岛,明年夏季返回。
马车避震咕咕响,车内还有点跳动,看了一会中原的情报,就扔到一边,准备回沈阳将军府再说。
车内还有四个小孩,十二岁的朱承明,九岁的郑福松,七岁的梅武和六岁的朱破虏。
朱承明是朱三寨二代的老大,胖熊的儿子,陈尔东的外甥,当初他没有去捕鱼儿海,等兄弟们回来,都快生了。
朱鼎顺对他们没有任何文化课要求,只是要求识字、练武、骑术精湛,但兄弟们不行,启蒙开始就下了大力气。
大明朝的小孩早熟,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