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七零做知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6章 第 236 章(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里各个街道的宣传栏,街道办事处都挨家挨户的去宣传,高中中专院校也都知道了,只是这会儿学生放暑假了,没能去宣传。

    不过光是街道办事处的宣传,就已经把整个县城包了。

    县里高中生还是比较多的,一些人进了单位,一些人下乡,现在好些人也回来了,在家里无所事事,考不上大学,又没工作,都愁着呢。

    知道小红旗这条件之后,都心动了。

    就是纠结这地理位置。

    有孩子母亲可惜道,“这么好的单位,咋就没在县城呢。”

    办事处的办事员笑道,“要是在县城,就没这么好的福利了。人家就是为了吸引人才。”

    旁边邻居道,“条件这么好,每天有车往返,倒是也没啥差别了。还能有生活补贴呢。”

    这条件可真让人心动。

    办事员急着去其他地方宣传,就道,“要去赶紧报名,还不一定能选上呢,考虑那么多干啥?”

    听办事员一说,其他人才醒悟过来,对啊,这还不一定能选上呢,赶紧先去把名给报了。

    县里宣传的时候,苏青玉也在苏家屯准备招工考试的事儿了。

    也不用她亲自干,一声令下,其他人都帮忙,连苏家屯学校的老师们也来帮忙了。

    这就是苏家屯走集体经济的好处,所有人劲儿都往一处使。人力物力一下子都能调动。

    苏家屯的社员们知道这都是为了吸引外面的人才来建设小红旗,可都盼着多来一点。

    他们还挺后悔,当初那些知青们在乡下待了那么多年,啥条件都没要求的,结果他们啥也不懂,就让人家种了好几年的地,白白浪费了人才。现在想要这些知识分子来农村,都得开这么高的条件。

    不过这些招工条件倒是也让苏家屯社员才一次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有本事有文化进了场子,包吃包住,还拿工资,这辈子都不愁了。

    回家各个都压着自家孩子老老实实学。

    要不是苏家屯实在没人了,青玉书记也不至于从外面找人了。

    和苏青玉预想的一样,好的条件换来的就是许多人踊跃报名。

    县里把名单送到苏家屯了,苏家屯招工需求是八十人,结果这次招工光是报名就有三百多人了。

    初中生居多,高中生也有。中专毕业生极少。这还是中专院校专门分配的,要不然这些中专生一出来就分配单位了,也没机会参与她的招工。

    这还是光是县城的,其他公社里也有小红旗招工启事。

    陆续的又送了一批名单,人数不多,加起来也就六十多人。

    参与招工考试人数多,好在苏家屯有学校,教室都是空着的。桌椅都是现成的。

    学校老师们都帮着主持这次招工考试。

    等考试这天,苏家屯是最热闹的时候了。一卡车一卡车的从县城拉人过来。

    苏家屯的老老少少们都来看热闹。

    年轻知识分子不稀奇了,可这么多人来苏家屯,就特别热闹了。对这些外来的人,苏家屯的乡亲们也不和以前那样排斥,反而很欢迎。

    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些人是来建设小红旗的,小红旗发展的好了,他们以后才能长久拿钱。书记也说了,以后土地承包金也会随着小红旗的发展增长。所以一个个满脸笑容,笑的十分热情。

    这些年轻人也都打量着苏家屯的环境,倒是比他们想象中的农村要好得多。房子整整齐齐的排列,还都是青砖瓦房。

    还带着小院,一看就宽敞。

    队里路也齐整,没什么杂草。

    看着倒是没有那么不能接受。

    其中还有一些曾经下乡过一段时间,最近回来的知青,看着这苏家屯,心里顿时想着自己当初运气不好,没分到苏家屯。要不然也不会急着回城了。

    至于其他公社过来的知识分子们感触就更深了,同样是农村,自己的队里和苏家屯这比起来,简直不能比啊。

    差距也特大了。

    苏家屯的年轻人们则自发的来帮忙接待这些人,带他们去学校,给他们指路。

    作为如今分了地,明天能开始拿分红的苏家屯人,在这些城里人面前,他们也显得特别自信。

    小姑娘们一个个中气十足的给他们指路。

    “你们也是苏家屯的工人吗?”有人问指路的小姑娘。

    “不是,我还是学生呢,过来搭把手。”小姑娘笑着道。

    “念高中?”

    “还在念小学。”看起来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笑着道。

    问话的应聘者顿时有些尴尬。

    苏家屯的女孩子倒是开朗,“我们学校专门开了这种特殊班,都是我这么大的孩子,还有比我更大的都在念书呢。”

    作为女孩子,她们念书机会比男孩子还少。男孩子好歹念了小学,她们为了照顾家里,连小学都没念。队里的招工考试每次都没资格参加。因为大字不识几个,连进修班都念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