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朝堂纷乱有信至,聪慧异常朱厚照(1/4)
但随着熊孩子拉着他转过了几圈,从铸造司出来走到一块空地上。
新科进士们单日入朝堂、各部观政,双日则是听讲。
再者说了,皇帝问你意思而已……
只是他们亦是熟悉政务走出来的,且地位更高。
张诚看着小公爷的脸色,无奈的笑了笑。
张小公爷听到这里愣了一下:“哦?!有何收获?!”
上表要求致仕了好几次,但都被弘治皇帝留下了。
说到这里,张诚顿了顿:“是李福达没错!”
“陛下想知道,您是否愿意去……”
于是现在整个御书房里,只有他们二人。
而若是四民并举真的成功,那么皇家只需稳坐钓鱼台看四家争斗便是。
“于是杂草不生,竟可达千年!”
皇家、勋贵在他们身后为盾,朝堂上一家独大的士族他们自然是可以斗上一斗。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好几个侍郎也琢磨着干脆趁这个机会进养老院得了。
本来就喜新厌旧的朱厚照顿时对他们没了兴趣,于是他除了跟随小公爷学习之外。
四民并举之策,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车前有车辕,此说明车乃是用马驮而行……”
这特么……都提到了黔州了,我还能不去么?!
萧敬躬身拜下,轻声道:“老奴知道……”
“是啊!本宫初知此事时,亦‘卧槽’!”
如今鞑靼来投、黔州平定,这是新军的功劳。
接着的恐怕就是扶持于依附皇家、勋贵们的商贾、大匠们,将这两者扶持起来。
“朕自是知道的,此事恐怕终朕乃至太子一朝亦未必能成啊……”
其余的时间几乎全部都砸在了军械营造局内,在他看来这里有趣多了。
所以,老马二话不说第一个把自己放了进去。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老方当然是从张小公爷那里听来的,回去后就做了一个疏奏。
“上回走了李福达未竟全功,陛下不曾怪罪。但咱家心里始终不是滋味儿……”
“来了正好!均输司那边正在搞新直道试验呢!”
毕竟如今内阁里年纪最大的刘健,也比他小七岁呢。
那士族自然就无法在朝堂之上,保持一家独大了。
张小公爷不由得对熊孩子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也感慨始皇帝的大胆。
“但不曾查探,怎知实况?!于是本宫命人前往探查各处遗留之驰道、直道。”
说到这里,熊孩子目光灼灼的走到了这怪异的铁轨马车面前。
皇帝即便是一时占得了上风,可身后终究还是他们逐渐的收回权柄。
“禀陛下,臣附议!”
在那个时代拿出盐巴如此贵重的物品,用去炒熟土筑路。
“臣建议,新科进士暂不分派!”
这特么神马玩意儿?!火车?!
这些来京述职之官宦,单日随各部尚书熟悉准备接任。
这上面提到了滇南即将生变,凭借着李福达的本事……
站出来的是庠序教谕部的方志方信之,便见得他大声道。
北宋汪德温公的那首“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是反应了这种风气。
如今督捕缉事部、刑令司律部二者算是初成,回头只需调配官员上任。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相当于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六科、御史。
张小公爷望着面前的两条轨道,还有轨道上面的马车不由得发愣。
“诚公这回,可随小子一并前往么?!”
张诚听得小公爷此问,不由得叹气道:“咱家怎敢不去啊!”
双日则是至新贡院处进行政务讲习,将治理地方心得体会整理成册。
“陛下,如小公爷所言:此事,不可急切!”
吏部倪岳在朝班上站出来,躬身上禀:“且,元老院之事当于吏部功考后方可执之。”
弘治皇帝点了点头,沉吟了会儿才对着萧敬道:“萧伴伴……”
但这规划完了,也得考虑到有人来接替他们的位置啊!
熊孩子听得这二字,挠了挠脑袋:“虎哥儿,这‘卧槽’为何意啊?!”
为何文臣敢于在朝堂上攻讦、敢于威逼帝王,其中原因很多。
不出意外,第一批名单马文升直接把自己给放进去了。
戴义、萧敬,这是现在弘治皇帝手上唯二能商量的人。
张小公爷摊开信来,却见上面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了几行字。
毕竟秦代的生产力可想而知,比大明肯定是还惨的。
且如今营造局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多了。
到时候会不会跟张小公爷一并出发,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