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拜服道义玉螭虎,皇宫大内风波起(1/2)
首先便是要将那些被逮去的家人都捞出来,其次便是把推动这次事儿的主谋找出来。
你们这会儿听那茶楼里说书人给讲的《白娘子》、《天龙八部》便是玉公子所作。
连文章都写好了,直接刊发出来?!
“皇后,你莫要怪朕如此……”
否则,怎么六部会同五城兵马司、京营才行动他便知道的如此详尽,甚至分析的丝丝入扣。
张皇后被弘治皇帝搀起来,微微一笑将碧眼狐猫足利鹤前些日子入宫来和她聊的那些说了一遍。
这回陛下圣明不管他们身份地位一并给全都收拾了,还给苦主们赔了银钱。
还顾及那些个豪奴悍仆、城狐社鼠们万一不在家里,家人遭饥苦给他们派做工月银子。
这头给陛下磕的那是心甘情愿、全心全意。
有这等圣明仁慈的皇帝在帝国、在京师、在大内,大家觉着自己活着才算是没那么苦楚。
说着,竟然领着百姓们向着皇宫的方向齐齐跪下行叩拜大礼。
于是先命三大内阁学士殿前御考,后又赐字与他曰“螭虎”。
“莫要喊了,皇帝如此做想必是已经准备好如何应对哀家了……”
此时其余的几个街道也审讯完毕,该罚银的罚了银子、该判劳作的判劳作。
这是咱们弘治陛下说,张小公爷文武双全要护持帝国皇权莫再藏锋芒了。
陛下为自己等人申冤讲理啊,惩罚那些个坏犊子啊!
陈惟贞担忧的为她揉着胸口后背,那眼中无比担忧。
小公爷幼名是“痴虎儿”,这是张家老国公取自北宋王钟美公《寄洪与权》里的那句“莫藏牙爪同痴虎”。
周家的人是放不进大内来的,他们只是托人带了口讯把事情大致给老太后讲了一下。
说着便跟弘治皇帝告了一声罪,让女官摆开鸾驾便往清宁宫行去。
刚才那大官儿可不是说了么,这事儿乃是张家小公爷一力坚持的。
这话听得弘治皇帝也不由得赞叹,莫小瞧了番邦、亦莫小瞧了他国贵胄啊!
帝后制印螭虎亦是印纽,这便是要护持帝国皇权。
好家伙!有些名声他不能要啊,要了估计得赔进去全家性命啊。
武勋诗文才是传家立族之道,仗之帝后恩宠能荣耀几时?!
可惜这读书人的媚眼抛给瞎子看了,这些百姓没进过学听他说的云里雾里的半懂不懂。
那些无论是得了好处的还是围观的百姓们得见此景,亦都随之拜下心服口服。
五城兵马司呼啦啦的押送着人往城外去,出城了自然有京营的人接手送往工地。
拜完了才低声问身边人,为何张家小国公要叫“玉螭虎”啊?!
“诸位,且请一同参拜谢我大明帝国仁慈圣明弘治陛下啊!”
原意是希望小公爷收敛锋芒,痴虎一世安享富贵。
不然,陛下能处置了豪门贵戚、城狐社鼠。
清宁宫内现在的确是一片的愁云惨雾,周太后躺在榻上脸色阴晴不定的有些发白。
这都不算是圣明、这都不算是仁慈,那得什么算是圣明仁慈啊?!
一众举子士人、京师百姓们顿时更信了,必然是玉螭虎推动此次严打。
自己这得老老实实的办事儿,莫招惹出啥是非来。
“我们还需拜谢张家小公爷,若无他一力坚持义理卫道这等君子所为,如何能有今日啊!”
那刑部官员看着一众豪门贵戚不再死盯着他了,这才松了口气。
所以啊,这张小公爷咱们也可以叫他“玉螭虎”。
沉默的看着张皇后一脸笑意,弘治皇帝倒是自己绷不住了。
但咱们陛下圣明啊,一早看出小公爷才华横溢乃国之栋梁。
自己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个安稳官就算了,何必要拿自己的狗命争那个名头啊。
“谢玉螭虎小公爷!!”
螭虎又常立于碑文上,这是善喜文采。
“天下风云麒麟儿,义理卫道真君子!吾等为京师百姓,谢玉螭虎!”
好在陈惟贞手疾眼快先扶住老太后随即便展开急救,又灌下了两颗她特制的救命小丸这才算勉强扛过去了。
便有那边上进过学的读书子笑着解释,小公爷用号“玉公子”做诗词话本。
人家能有这番见识,就已经是比很多国朝贵戚要强出不少了。
甚至还把这些个豪门贵戚们、城狐社鼠按上高台,逐个审判。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张皇后居然对此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哭闹也没有求情。
看看那山东孔家传世数千年之久,王朝历代更迭他们家却屹立不倒香火不绝。
当日之《帝国时报》亦刊发时评,曰《依法惩办,百姓之福!明君之策!》。
此时豪门贵戚们也开始发动一切关系,开始向皇宫大内递话、查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