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密奏表心玉螭虎,走投无路莽应龙(下)(2/4)
载俗。
去寻找那些被传承着的民俗传统山歌,你很快就会发现:都直白的不行。
上来就把想说的直接编成了歌儿,然后大声的给唱出来。
汪直轻轻的拨弄着茶碗,滇南的茶的确很符合他的胃口。
那些头人、老爷们要严惩,大家得把他们交出来。
回头会当着他们的面儿,直接审判那些个头人老爷们。
然后咱们这些老乡就可以回家了,明国老爷不为难咱们。
对歌、诗经中的歌,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但后来大家们不太愿意去如此解读,主要是觉着这太过粗俗了。
他们很清楚,如果不出去的话人家是真能这么干的。
莽应龙的呼吸开始变得沉重,他身边的那些个军卒们则是面露绝望。
门外的声音再次传来:“丢下刀剑,走出来。慢慢的……”
那些将校头人们,则是被集中了起来。
合适了再往下对,远远的见上一面儿、留个名姓地址。
滇南就比较复杂了,毕竟这里是他们的地盘。
“都别抢!排队来,年纪大的在前面!”
他即便是再蠢也明白,东吁早就落入人家的算计里了。
没有了辎重连饭都没得吃,路过的村寨早已经人去楼空。
随着他一并“咣当~”的丢出刀,默默的跟在他身后走了出去。
在国防军的指挥之下,这些军卒们开始伐木、简单的修缮春城附近延伸出去的道路。
那会儿村寨毕竟相隔可不近,互相之间远远的遇到了也怕对面是玩仙人跳的。
再瞅瞅大明这边儿,做了俘虏假假也给安排了一个营帐。
汪直举目眺望,轻叹了口气:“让孩儿们都拿些许活口罢,都不容易……”
你去寻原始的陕甘信天游、豫南梆子,甚至滇南、桂西民歌、山歌。
州县四周几乎到处都有这样的队伍,由身着甲胄的军士领队。
毕竟以他的层次来说,要知道现在大明的最新机构负责干啥比较难。
城墙上人影憧憧,一众谍报司的汉子行色匆匆。
可极为实际的问题是,在识字率、文字记载都极为困难的古代人们总有交流的需要。
行军路上都吃不饱饭,宿营的时候也就是将军官长们有帐篷。
哎哟~卧槽!这话一出口,顿时这些个军卒们眼珠子都红了。
“已经抓了多少人了?!”
很显然,人家已经将他们彻底的包围在这小屋内了。
若是再翻回现代,即便是在张小公爷的那个时代里。
“莫做无谓之事,咱家没打算取你们性命……”
好在有之前的俘虏们在维护秩序,所以陆陆续续的也都打好了饭。
于是出现的除了黔国公沐昆之外,还有布政使徐准徐子式、按察使薛梦雷薛汝奋。
哦~让排队啊,那些不知道怎么排队的迷糊蹬蹬的跟在人家身后。
人家没理由拿这白米骗他们供出哪些是老爷啊,如果说他们要拿老爷们换好处。
“明国老爷真仁慈,不曾骂人和打杀。老乡被抓住帐篷,每日还有白米恰……”
若是说最初这些个俘虏们对山歌手的话还将信将疑,现在至少信了七分。
“兄弟也是贫苦人,前日攻伐也被抓。明国老爷真恩慈,给我饭食没打骂……”
即便是从这里脱身了,莽应龙自己也不敢说就能够从其他宣抚司手上活下来。
他们到来后便被立即请到了张小公爷的营寨中,进了车阵才愕然发现:
莽应龙沉默了,他身边的军卒们则默默的目指他。
张诚这才缓缓的站起来,身后有甲士将他坐着的折叠椅子收起。
“喏!”
所以和那些文化人的阳春白雪、和祭祀的宏大壮美相对而言,百姓们唱的则是更加朴实直白。
远远的小公爷砸吧着嘴,边上的通译小心翼翼的把这些军卒的话翻译给他听。
所有带着面甲、一言不发的汉子,默默的以他为中心而站立着。
安南这边唱开了,东吁那边也唱起来了。
然后那边的妹子挂了个简介,“姐姐胸怀有g,且问谁家小子能入姐怀?!”
随着他们一并回来的,还有大批的俘虏。
“砰~!”
张诚右侧的黑衣甲士垂首低声道:“公爷自己则是在追击一股骑兵,今夜应该会回来。”
而追击安南、东吁溃兵的黔州都指挥使吴鉴、黔国公沐昆,也陆陆续续的率队归来。
因为自己本身也出身贫苦,他们唱出来顿时让贫困出身的军卒们感同身受。
黔州做主的自然是米鲁,桂西做主的则是莫继恒。
如此做派,必然是要便宜他们、收拾那些老爷头人哪!
我……尼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