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细雨飘洒罡风起,裂石断树若刀锋(九)(1/3)
当年吴老哥他爹因为守着父亲、叔父尸体不走,于是瓦剌人感觉他甚是忠义。
“讲数”的时候,得把崽子们能凑人头的都喊上、拎刀带棍。
甚至形成流寇之灾!
这可把当时的宪宗气坏了,直接给除了爵位。
“让我等动手?!若是此时动手,你安南再袖手旁观怎生是好?!”
小公爷倒是无所谓,这件事情也需要他俩的配合。
张小公爷的眼睛微微的眯起,那双丹凤桃花中隐隐的泛出丝丝寒光。
这玩意儿则是叫“晒马”。
说话的,是一个穿着滇南常见瑶家短打袍衫的中年汉子。
虽然此任黔国公年纪不大,亦无甚战绩可做威慑。
英宗的时候他爹吴瑾可是经常随侍左右的,《明史》上有载:
最好是不要对滇南进行改土归流,哪怕不济也要讨价还价、保留一定的权利。
逃卒简直不要太多,能打的大约也就黔国公府的那些个军卒。
但前几任黔国公打下的威名还是在的,黔国公控制的土官们亦是不少。
英宗很看重他的忠义,经常让他随驾侍奉。
只是现在沙定州是决计不会承认这点的,毕竟那次的对话只有他与李福达知晓罢了。
“尔等嘴脸,某早已看透了!”
其实根本就不是他看透了,那完全是李福达告诉他的……
小公爷的话叫吴鉴不由得有些戚戚然,老吴家从前帝宠甚好。
所以在城墙上,那位金铠“公爷”根据他们的动向就判断出来了。
那些原土官头人们,都忙着从黔州货殖总会那边挣钱。
那些个卫所经过了这许多年,早已经逐渐废弛了。
当然,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土官们闹腾的足够大。
“梁大人,某亦不知他们到底想作甚……”
还有春城附近的这些卫所、一部分没有彻底废弛的军屯,这些人全数加起来有没有三万都不好说。
小公爷若是在此,必然会说:这尼玛不就是社团模式的“晒马”么?!
那些闹腾的安南土司们,若是得此二者的支持未必就不能一下子壮大起来。
一金铠长髯战将立于城头,望着城外远处的营寨眉头紧锁。
很多满员五千余的卫所,实际上人数不足四百。
就是跟吴瑾一块儿在京师拼杀那从弟,本来皇帝让他继承了广义伯的爵位。
把他们抄家灭族都可以了,能不害怕么?!
可桂西就不一定了啊,那帮子带着狼兵的桂西土司们也不是啥好鸟。
于是一琢磨,给他个机会罢!
“诸位可得想清楚了,便是此番大明退让又怎保证他们不会再下手?!”
然后再下桂西,原来是这两家有掺和啊!
更是把智计精深的米鲁,逼得不得不投降了事。
这特么日子是人过的么?!
“安南、东吁两地不安分,国朝已经疏忽西南太久了……”
然后才是国朝平灭滇南动乱。
虎头老国公和其他勋贵们念着旧情,毕竟土木堡上大家都欠了老吴家的人情。
可架不住老吴家出了一个坑货啊,那是吴老哥他叔叔、吴瑾从弟——吴琮。
弘治皇帝也是个仁善皇帝,一琢磨不能因为吴琮一个人就否定吴家嘛!
都把黔州的杨家、安家、陈家……等四大土司家族,直接吓的交出了兵权。
随即便是诸家土司、土官们勾连起来造反了,老梁满心且尔娘之啊!
于是,土官们顺利的造反了。
“成化四年,满四反。琮坐激变,且临阵先退,下狱论死。谪戍边,爵除。”
心下却在可怜这老家伙,才擢滇南布政司左参议没几天就遇到这事儿了。
他们也是不敢反的。
他们其实不是真的想打,他们是在琢磨如何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毕竟大明不可能每次都从京师出兵,当地的卫所调动镇压又未必能奏效。
过程之一呢,就是“讲数”。
但沙定州他们也不傻啊,他们是要让国朝退让。
到时候请黔国公府给国朝上个奏章,自己等人投降归附便是了。
但让他们强攻春城,这是谁也不敢的。
最好国朝能够停止对滇南的改土归流,即便是不能他们也好报这些土官们杀散军卒。
没打的话他们只是聚众,并没有实质性的造反。
王轼长大了嘴,顿时有些哆嗦。
王轼毕竟只是文官系统的,谍报司、调查局自然是不可能把消息给他的。
“好说!好说!某亦不瞒住诸位,我主陛下的确有所谋求。”
于是就把他放回来了,然后继承了他家的爵位。
其实说实话,若不是黔州的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