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的统计,西林市在岗环卫工人约19万,订购的环卫机器人一万台。这一万台环卫机器人将担负起全天候西林市街道清扫工作,但并不会让基层环卫工失业。
未来的城市卫生规划是每两名环卫工人经过培训后按照标准工序完成一台环卫机器人的维护保养工作。不用担心学历问题,维护工序很简单,就是对关键清洁部位进行润滑跟定期更换。操作一、两次之后都能胜任。
当然这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城市卫生维护的成本增加。但采购环卫机器人跟机器人消耗的电力成本主要靠的是财政拨款,但这部分的财政拨款主要是新材料外贸额外预收的资金。
换句话说,在豆豆的统筹之下,额外消耗的这部分资源主要是由对外贸易溢出的那部分收入进行补足。这个差额你可以理解为企业更高品质材料对外销售足额纳税之后依然多出的那部分不合理溢价。
同时这部分劳动并不是毫无价值的。每天固定的保养,以及在机器人可能出问题时随时人工介入,能有效的延长环卫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就好像豆豆说的那样,机器只是减少人的劳动量,并不是完全取代人类。
所以当前阶段智慧化城市并不会减少劳动岗位。理论上只要我们能保持领先的高科技含量产品输出,足以支撑起当前过渡性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环卫机器人的全产业链都在国内。一万台环卫机器人的订单能新增约八百个基础劳动岗位,直接影响上下游产业链中87个大中型配套产品生产厂商效益。
这还只是西林一个城市,第一批采购。如果未来试点城市扩大,相应的配套产业链也将更加成熟。未来对外出口,同样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你所担心的环卫工基础岗位,会伴随这一过程,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比如最直接的加薪。”
吕北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原因无他,这还是乔泽第一次会如此长篇大论的跟他解释一个问题,而且还让他听懂了,不过吕北还是苦笑着说道:“那个,劳动量减少了还能加薪?嗯…乔教授,你说的这些都是理论上吧?真的施行起来,怕不是这么回事。
我觉得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岗位不减少就已经算很好了。毕竟环卫部门也有绩效要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