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世界》的初剪版已经做出来,将近四个小时,舒清云待在看片室看了一上午,在剪辑的取舍上,舒清云和陈楚导演产生了分歧。
舒清云觉得初剪版有点曲高和寡,台词过于密集,不利于观众理解和故事的叙述,建议陈导删掉一些隐喻暗喻的部分,而陈导则认为这些隐喻暗喻的画面能够充分体现电影的想象力。
陈楚是老导演,在艺术方面有自己的坚持,同时他自己又是这部电影的编剧,自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觉得没必要为了取悦观众而牺牲想象力,行为太谄媚了。
而舒清云作为制片人,很清楚她的任务除了激励导演去实现他们的梦想,还要把梦想拉回现实,让导演了解到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出于对市场的了解和为投资人负责的态度,必须考虑后续送审、票房、观众喜好等艺术之外的因素。她试图说服陈楚导演,电影实际上是大众的艺术,剪辑某些细枝末节并不代表是牺牲,一切都应该以讲好故事为中心。
好在陈导虽然有艺术坚持,但听舒清云也说得有理有据,最终也采纳了意见,两人总算达成一致,重新再剪一版。
临出门前陈楚挺有感慨地对舒清云说:“你说得对,电影是拍出来给大众看的。还是先要把故事讲清楚,你的意见其实是在保护我。”
舒清云恭恭敬敬地回答:“您言重了。”
把陈导送走,舒清云的助理周晓晶来说袁董事长让她去一趟。
舒清云的父亲跟京影的袁董是多年的老朋友。她大学毕业后,还是在袁董的建议下到美国学电影管理。留学还没毕业,袁董又亲自打来电话力邀她回国,说京影正在启动青年人才引进计划,想培育国内高素质的年轻电影人。
舒清云进入京影后,袁董并没有给她任何特权,从片场的制片助理干起。最开始那几年很辛苦,舒清云咬着牙全年无休跟完了一个又一个的剧组,终于干到了执行制片人。两年半以后,袁董对她的考察结束,把她调到身边当特助,亲自带她,把电影制作里头那些门门道道一一拆解给她看。
后来京影改革成立了制片部,袁董大胆启用舒清云任总监。当时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认为她太年轻,袁董力排众议,认为年轻正是京影改革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