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世子的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八百二十五、占城稻+夏国战略误判(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于传统稻谷来说在产量上确实没传言那么神,虽有优势,但在一些本来就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没那么有优势。

    可它的厉害在于耐旱!早熟!

    占城稻起初的名字就叫‘旱米’。

    在福州那样水网发达的地区,它的耐旱优势发挥不出来当然就和普通水稻没区别。

    可这一特性就意味着以往大量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占城稻都可以种!如果全面推广,全国耕地面积将大大增加。

    而中国幅员辽阔,土地众多,以前很多不适耕种的土地,都可以种啊!

    且占城稻属于早稻,成熟期短,在一些气候比较好的地区可以和当地晚到交叉种植,一年可以种两季!粮食产量几乎翻倍!

    不过高兴归高兴,李星洲还不确定到底是不是占城稻。

    一夜无话,第二天已是二十八,王府上下喜气洋洋,忙于采购。

    李星洲却一大早匆匆骑马离开,前往听雨楼,王府的情报处就设在此处,由方新率领。

    他此来就是吩咐方新,尽快派人手去福州打探新稻种的消息,带一些回来试种植。

    方新听后答应下来,随后用笔纸详细记下,再放入旁边分好类别的柜子中,并保证过完年马上派人手过去。

    随后来都来了,方新趁机向他汇报一些新情况。

    “此次进宫朝拜诸国使者中,夏国的使者派人四处给官员送礼,打探消息,而且多是兵部官员和武人。”方新小声的说。

    李星洲点头,“看来夏国已经有所察觉。”

    “还不止,刚收到的情报,应该是半个月前之事。”方新说着掏出一串钥匙,挑出其中一把,打开身后密密麻麻柜子中的一个,从里面拿出一张夏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夏国的军事部署,铺在桌上。

    “腊月初,夏国将北面的右厢朝顺军一批一批往南调,调动到西平府以南的耀德城。”方新指着地图跟他说。

    李星洲道:“给具体说说夏国兵力。”这两年来他的注意力先在辽国,后在金国,对夏国的全局军力掌控并不完备。

    “夏国四大常备军,左厢神勇军、右厢朝顺军、河清军、金肃军。如今只有右厢朝顺军还在国主李继手中,剩下的左厢神勇军、河清军、金肃军都在李元昌手中。

    四大常备军加起来大约有五万多兵力。

    不过根据各方情报,以及我们收集来的信息综合来看,夏国常备军应该有十万左右。五万人掌控在国主家族手中,便是神勇、朝顺、河清、金肃四军。

    还有五万余人在各个游牧部族首领手中,根据他们和国主的关系来看,我觉得如果开战,有六成的部落首领会为夏国国主出兵,所以有三万人左右。”

    李星洲听着:“也就是说,如果开战,夏国全国上下有八万兵马。”

    方新点头:“如果按照当下情报来看,确实如此,夏国贫瘠之地占据大部,民风彪悍,夏国兵马向来在精不在多,在勇不在众。

    夏国国主直属部队中还有三千铁鹞子。

    不过根据一些探子和商人的情报,如今夏国的铁鹞子已大不如前,军纪松散,训练松懈,远非数十年前接连挫败景国、辽国的精兵。”

    这个李星洲倒相信,因为铁鹞子的厉害不只是装备,主要还有其精神。

    一开始夏国两面受敌,国难之际,三千铁鹞子都是从贵族子弟中选拔,顶级装备,荣誉感强,加上为自己利益而战自然舍生忘死。

    可几十年和平之下,这些权贵子弟也是最容易腐化的,就像后来的八旗子弟一个道理。

    李星洲想着夏国兵力,心里默默算着,如果出兵,大概需要多少人

    “殿下,这只是常备军,如果打急了,夏国必然还会募兵,我估计如果不计代价,夏国能招募四十万左右生力军。”方新又补充。

    李星洲点头,这道理他明白,把桌上地图仔细移过来看:“除朝顺军,其它军有动静吗?”

    “左厢神勇军在今年九月渡河移防永乐城、银州、牛心亭。”

    “河清军用半年时间移防到夏州”

    “神勇军被唐隆镇将士发现”

    “金肃军则部署静塞、会州沿线西部边界”

    李星洲看了半天,开口道:“战略南移啊。”

    “不错,从今年夏国调度来看,他们正把精锐常备军向南调度,原本防备鞑靼人的兵力也抽调出半数往南方各州镇填充。”

    “他们这是在防我景国。”李星洲啧嘴,如果不是方新他们搞来的情报或许还看不清局势,可把所有情报和调度放在一张地图上,大趋势就很明显了。

    神勇、朝顺、河清、金肃四大主力常备军都不断南移,向南方部署,景国在大河西面的重镇唐隆镇遭到重点针对。

    夏国是在不动声色的防备他们。

    夏国兵力远无法和景国、金国相提并论,但他们能在景国和辽国夹缝中存活下来,就是以悍勇不怕死著称的。

    如果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