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乡镇税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首月工资(1/5)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三人走过东平街,走到了一座楼塔面前。楼塔横跨街心,起名“文曲楼”,是江北老镇人引以为荣的古木塔。古木塔年了年头,成了老城的中心地标。经历它风雨飘摇,如今它年过世纪百年,矗立街头,低首不语,静静俯瞰着脚下南来北来的人流,显示岁月沧桑。

    站在文曲楼前,王志山被年青姑娘扰得像是一阵风吹过,想起了中专同学邹名兰。他来过她家一次,蓦然间,想起她家在前方不远处。此时邹名兰在哪里?毕业时她那么好的毕业成绩,不知道是否分工去了一家好单位?

    同学一场,邹名兰让他多了牵挂。记忆里,邹名兰家是一所临街的老宅,里门牌上的号码,王志山记得清楚。毕业前的一个假期,他与几名同学慕名而来,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远近闻名的文曲楼。好客的邹名兰,热情地接待了一伙人人,她殷勤地请众人在她家住了一晚,令人印象深刻。

    熟悉的门牌号前,王志山见了邹名兰的家。门牌号是东平街64号。他记得那次到她家是第一次进入邹名兰的家。一行人来也匆忙,骑了几十公里数的单车,远道而来。在邹名兰家吃过晚饭,几人打了地铺,在她有的木楼上住了一晚。这一晚,姐妹四人悉数亮相。邹名兰排行老二,大姐嫁人,身后尚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在读书;邹名兰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小镇人,除了侍奉田地,邹名兰父亲邹云全,在当地担任了一个职务为“东平街长”的村组干部;母亲则利用闲暇,开了一间不大的临街铺面,自己开小卖部,做起了小生意。一伙人在邹名兰家吃饭,能看到东平街的过往行人。场景令王志山印象深刻。

    一餐晚饭,是邹名兰和母亲动手在厨房做的,端出来时飘着洋芋清香。香喷喷的洋芋、热乎的米汤,香甜的米饭,让几人风卷残云,带着嘴巴的余香,呼呼入睡。几人困极了,很快进入梦乡。

    等所有人第二天醒来,王志山背上背包,发现背包已经完好如初,满是感激。

    返校的路上,人人对邹名兰的善良与聪惠,赞不绝口。

    人人所不知的,是当晚老镇停电。母女二人听说王志山的背包带断了,找到他的背包,就着一盎小油灯,挑灯缝补。整个夜晚,母女俩剪着油灯芯,小声商量着如何缝补,一针一线,将背包带缝补好,让王志山一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