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父韩母貌似被说服了,就算明知李癞子是为了自家的田地,但与宝贝儿子比起来,田地又算得了什么?人没了,留下田还有什么意义?
‘不要卖!’贺方有些惶惑,这不是他的意识,而是莫名的从心底里爆发来的念头。郁愤充溢于胸臆,自责,愤怒,诸多情绪在心头交替浮现。躺在床上的这段时日里,正是这个公鸭嗓音不停的劝说家里将田地换成钱钞,去为他求医问药。到最龗后,就只剩下一块菜田,也不肯放过。
不知何时,李癞子已经走了,而韩父韩母又坐到了自己的床头前。夫妻相对无言,只为了儿子,倾家荡产也甘愿——可怜天下父母心。
“卖了吧,不就一块地嘛……把三哥儿救回来就好!总得试一试。”韩母叹着气,手掌轻抚着贺方的额头,全没有方才对上李癞子的刚硬。
韩母的话让贺方心中一阵酸楚,不知是出自于自己还是韩冈。韩母放在额头上的手很粗糙,像砂纸一般,但掌心却出奇的温暖。
韩父看着已经瘦脱了形的儿子,刚过四十就已经十分苍老的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忧伤,家中只剩这么一根独苗,若是再没了,他夫妇俩还有什么活头?他点了点头,声音嘶哑低沉:“那好,就先把田典卖给李癞子,价钱贱就贱点……总得先把三哥儿救回来。”
“啊……啊……”贺方突然间挣扎起来,拼尽全力想挤出‘不要卖’这三个字来。但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堵着。久病的他很快便用尽了体力,在韩家父母惊喜交加的声音中昏了过去。
……………………
不知又昏睡了多久,贺方第三次醒了过来。这一次,他终于有了睁开眼皮的气力。张开双眼,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一片不停摇曳着的昏黄灯光,还有一股子刺鼻的气味。
‘是油灯!’明显的,只有不稳定的火焰才会摇晃。同样的,也只有点着油灯才会有一屋子的烟气。
‘果真是穿越了吗?’
贺方转动着双眼,巡视着自己身处的这个房间。房间很小,大约只有五六个平方,比韩冈记忆中属于自己的厢房还要小上许多。但房内的灯火是如此的微弱,以至于如此狭小的房间也无法完全照亮,就连头不上富裕,但在与陕西路绝大多数乡村同样贫困的下龙湾村中,也算得上是上户人家。有百十亩地,一头耕牛。只是还算不上地主,平日都是自己劳作,只有在农忙时才会雇些短工来,而家中主业则是种菜。从河湾旁的几亩称得上是膏腴的上等菜田中,种些春韭秋菘【注1】之类的蔬菜,卖到仅是一河之隔、近在咫尺的秦州州城中,换来的钱钞维持着家中二十多年的小康生活。
韩冈是家中的三儿子,连着他的两个兄长,都很幸运的养到了成年。这在幼儿夭折率超过一半,连皇室也免不了因此而绝嗣的宋代,算是个小小的奇迹。
韩冈的长兄继承家业,二兄投了军中,而他本人则是自幼聪颖,家里便省吃俭用供他进学。八岁开蒙,十二岁便通读五经等诸多典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秀才。到了前年,也就是治平四年【西元1067】,韩冈满了十六岁,便辞别父母,与此时的士子们一样,开始离家出外游学。
北宋承平百年,文风大炽。早一点的孙复、胡瑗,近时的欧阳修、周敦颐,还有如今的王安石、司马光、邵雍、程颢、程颐,有名的、无名的,学者大儒层出不穷。
而就在关西,也有一名开宗立派的博学鸿儒,姓张名载。张载在关中地区广收门徒,弟子众多,其创立的学派号为关学,韩冈便是投奔在他的门下,勤学苦读了整整两年。
韩家所在的路州并不太平——位于大宋西北边陲的陕西秦州。在二十一世纪,陕西的风土人情贺方见识过很多,却从来没有穿越战火的经历。但在北宋,陕西却因为直面西夏,故而年年兵灾不断。
在韩冈留下来的记忆中,二十多年前,李元昊继承父位,统领西北党项各部之后,便举起了叛旗。李元昊为人残暴不仁,又好渔色,连儿媳也不放过,最龗后也是死在了亲生儿子之手。但他的确是个人杰,抛弃了宋国的赐姓,为自己找了个鲜卑族的先祖,改姓嵬名。率领原本就已经是半独立的银夏党项,攻下了河套平原上的兴灵二州,自行登基称帝,建立了西夏政权。短短数年间,三次大规模会战,宋军皆以惨败而告终,十数万大军覆没,只能承认了西夏国的存在。
注1:韭是韭菜,菘则是白菜。这两样是古代最常见的蔬菜。
今天第二更,收集红票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