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一袭长褂,而安宛如一袭古装戏服,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的着装,在这一刻,却仿佛和北京城那现代化和历史沉淀结合了起来。
“人说百花的深处
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面容安详的老人
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大屏幕上的画面,却是出现了充满了京城的历史气息的老胡同,四合院......
“卧槽,这歌,好有感觉啊。”
“本来好像也就那样,但是结果安宛如的京腔一出,感觉整首歌都升华了。”
“画面感十足啊!”
“这首歌,有点东西啊。”
这个时候,哪怕很多人心里还是不认为这首歌能压轴,但是却也没有了之前那么反感了。
这本身足以说明,这首歌,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他们的观感。
刘伟:“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不管你爱与不爱
都是历史的尘埃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把酒高歌的男儿
是北方的狼族”
如果说前面还只是让人感觉这首歌,充满了画面感的话,那么第二节对唱开始,这首歌就又开始给出来了一种让人非常疑惑的感觉。
明明这首歌,很现代,很摇滚。
可是为什么,却又给人感觉,有股子,很特别的味道。
这是一种很难用言语来形容的感觉。
然后,安宛如的京腔再次响起:
“人说北方的狼族
会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
穿着腐锈的铁衣
呼唤城门开眼中含着泪”
“呜….
我已等待了千年
为何城门还不开”
“呜….
我已等待了千年
为何良人不回来”
顿时间,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画面感,历史沧桑感!
而通过两人的截然不同的歌声,唱腔,又仿佛站,在北京城的城门前,娓娓向大家诉说着关于老情人,关于出征归来人的故事。
一时间!
让人仿佛穿过北京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夜色。来到了更具韵味的深夜的地安门,仿若误入的白花深处。遇见那那手捧绣花鞋,苦苦等待的老情人,思绪她那出征的归人是否以来赴那个千年之约?
这是一个矗立在北方的城。
苍茫间转瞬以千年,听惯了燕赵大地的悲壮徽音,看惯了塞北的壮美红日。
任凭黄沙敲打城墙,任凭北方的狼族骄破城门。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触动了伤心的魂
ONE NIGHT IN BEIJING
我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走到了地安门”
千百年的暮鼓晨钟浓缩成一个昼夜。冥冥中,有前生今世的吸引力在召唤,站在城墙下,身体在空间中消失,岁月
在时间中流走,清冷的夜空下,幻化着红色的瓦,青色的砖,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黄沙中的楼兰,春风吹不渡的玉门关。
现场的观众都沉默了,一个个都侧耳倾听,注目观看。
这首歌,渐渐地展现出来它的不凡之处。
这首歌,犹如在现实与历史长河当中不停地穿梭,切换。
时而是纸迷金醉的现代化城市,时而是历史沉淀的厚重的紫禁城。
如同一个人醉酒走在京城夜晚。
城内是古朴的四合院、紫禁城,城外是繁华现代的大都市。
然而每一块青砖房的瓦片,每一条幽深胡同的石板,都诉说着一个迷人不老的传说。千百年间,真实变成了传说,高墙深远的皇家御校门
独院的市井再也没有分别。光荣、耻辱、高贵、贫贱,都淹没在历史的大河。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说地安门里面
有位老妇人犹在痴痴等
面容安详的老人
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
走在地安门外
没有人不动真情”
节奏越来越快。
男声诉说的现实当中的北京城,女声唱的却是历史沉淀当中的北京城。
两者之间,不停地切换,切换,切换!
这种感觉是无比的动人心弦的。
曾经有人说,《北京一夜》其实就是清醒和喝醉的人走在北京城的夜里的心情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