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奖。
真正获得短片金棕榈的,是一部澳大利亚短片,很难说跟评委会主席凯特·布兰切特的澳洲籍有没有关系。
然后金摄像机被颁给《女孩》,这部片子在本届戛纳电影节,拿了很多奖,受到很大好评,可以说不虚此行了。
以上其实都不算是戛纳主竞赛的奖
项,跟“一种关注”差不多,只是跟主竞赛放一块举办而已。
等评委会成员全都上台,真正的颁奖才算开始。
所有人的心也都紧了起来。
第一个奖项是什么?最佳女演员!!影后!!
戛纳电影节的艹性非常特别,可能是为了表明每一个奖项都同等重要,所以它跟很多其他的颁奖礼不一样,他只遵循一个大致的顺序,就是金棕榈放最后,评委会大奖放第二,其他的就随便搞。
去年第一个颁发的是最佳剧本,今年第一个出来的,居然是影后。
赵滔应该非常紧张了,此时此刻。
季铭拿余光看了一眼在同一排的《江湖儿女》剧组,赵滔在微笑,跟科长握着手,不太看得出来有多紧张,但是呼吸应该很细很细,季铭都看不见身体起伏了——憋着呢。
这种折磨并不太长,颁奖人说了几句女演记员的话题,就开奖了。
大热拿奖。
《小家伙》的主演,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萨马尔——她并未有特别激动的表现,只是有点呼吸困难的意思,一直在深呼吸。甚至当掌声二度响起,她都没能说出话来。
她说感谢词的时候,季铭和文晏对视了一眼,相信跟很多现场的中国电影人一样,他们都在想一个事情:赵滔还是没能拿到。
不算意外。
她要拿了,萨马尔落选,那才叫小小爆冷。
第二奖是剧本,开了个双黄蛋,包括《三幅面孔》和《幸福的拉扎罗》——啊,当《拉扎罗》的电影名被报出来的时候,季铭都叹了一口气。
这意味着拿金棕榈大奖的可能性无限降低了。
安德里没有上台,但是看得出来女导演有些低沉,虽然强自高兴,但还是有一些尴尬和僵硬——剧本,只能算是聊作安慰吧。比没拿奖的好一点,但也好不了太多,就是个门槛。
说实话,季铭本来觉得它有可能拿到一个评委会大奖的,如果不是金棕榈的话。它的调性是很符合欧洲电影节的,或许今年的评委会里头,没有太多欧洲基因吧。
接着是导演。
《冷战》的导演拿下这份殊荣——而不是《燃烧》,也不是《黑色党徒》。
“《燃烧》可能要拿金棕榈了。”文晏小声儿跟季铭嘀咕:“如果不给金棕榈,最可能应该就是导演了。”
“最高评分拿金棕榈,好像不太多哦。”
“这种东西没法讲概率的,每年一个评委会,全都是喜好各异的评委,哪里能找到规律。”
倒也是。
棒国的第一座金棕榈?
啧。
导演之后,是影帝,季铭发现自己非常的平静——是真的平静,那种事到临头,把那点小小期待给彻底打灭的平静。
影帝来自《犬舍惊魂》,绝对大热门,所有人都是意料之中的表情。
这个奖之后,3凯特·布兰切特突然上台了,说英文,然后有法语翻译,好歹能听懂了——戛纳对于创新的电影,对于电影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尝试和坚持,都不吝于表彰和肯定,我们认为这是属于戛纳的天职,电影在不断的发展,那么就需要不断有真正的勇士去开拓道路。
让·吕克·戈达尔和他的《影像之书》就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作品。
评委会一致决定,授予这部电影特别金棕榈奖!!
啊哈。
又来这个。
戛纳可能是为了调和评委矛盾,以及有时候分猪肉分得兴起,常常会发现猪肉不够分,于是就喜欢玩这一套,要么是开双黄蛋,此前导演、影后、影帝、评委会大奖等等等,都有双黄蛋的前例。尤其是墨镜王当主席那一年,影帝影后一口气走出来11位,6位影后,5位影帝——分别来自同一部影片。
要么就是特设奖,比如去年设了一个特别奖——被颁给了澳洲人、奥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
今年到现在,出现了剧本的双黄蛋,还出现了特设奖——也是一个猪肉评委会。
不过戈达尔这种大师级的电影人获奖,也没啥话可多说的,拿就拿吧,多拿一个不会更伟大,少拿一个也不会缺什么。
大家还是掌声,掌声,送给这位82岁依然创新不断的法国电影大师。
至此,只剩下最后的三个电影奖——评审团奖,评委会大奖和最佳影片金棕榈。
蕾雅·赛杜和一名法国电影人上台办法评审团奖,其实这会儿紧张的人估计是最多的。大部分都不会真正去肖想评委会大奖,或者更夸张的金棕榈,19部入围影片,估计得有10部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个评审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