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生活的6号线从西边的【海淀五路居6】到东边的【草房6】一共20站,除了矿石研究院所在的【金台路6】、各类学校扎堆的【青年路6】、粮食蔬果培育地的【花园桥6】、唯一的昆虫肉制品加工地【黄渠6】,居民的生活贸易地【南锣鼓巷6】、建有北海水厂的【北海北6】和冶炼厂的【东大桥6】外,其他的车站基本都是供六号线的居民居住而用。
站台的基础造型大体分为岛式和侧式两类。
岛式是指站台被隧道夹在中间,这也是线里绝大多数站台的建筑雏形。
许多地下居民楼便是建设在岛式站台的正下方,而像【花园桥6】这种功能性站台则是以岛式站台为分界线,一侧种植粮食,一侧培植蔬果。
侧式站台则是位于隧道的两侧。这样的站台屈指可数,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南锣鼓巷6】。
这里在月光事件前便是地下叠落型的侧式站台,为现在的下一路下二路和下三路多层商业街的成型奠定了最好的建筑设施基础。
而能做到如今各个站台的建设顺利发展,则不得不提线里的核心矿石能源。
月光事件过后人们逐渐开阔地下空间建立新家园,位于地下最深的6号线,采用的是下挖开拓方式,以原先的站台为向地下挖掘。
因为没有机器,花了4年多时间才让所有6号线的居民都住进了各自站台下“挖出来”的新家。
本来只是想让大家伙有个住处,但随着挖掘深度的不断增加,意外地发现了地下蕴含的矿藏与煤炭资源。
在矿院老院长的带领下,利用矿能驱动的挖掘机开始投入使用,进一步增加了资源的开采工作,【东大桥6】那里建造起线里最大的冶炼厂,工业逐渐成为了线里的主业。
60年来线里的人口从最初的400人,涨到了现在的一千多人,我则一直住在线里分给父亲的位于【东四6】的老房子里。
“6”便是指贯穿整个社区的6号线,在6号线与地面之间还有个叫做【东四5】的区域,虽然听起来离的很近,但我们这代人没有谁去过,或者说从没去过“6”之外的任何区域。
【东四6】大约占线里人数的五分之一,仅次于紧邻着六号线最大水资源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