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大间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兵器课(1/2)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最后排倒数第二位那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

    总之,耿朝忠的宗旨是,成绩可以好,但为人不能太好。

    正翻着书本,刚才军制学那个同位走了进来,看耿朝忠埋头苦读的样子,不由得一笑:“同学,再有一个月就要考试了,你还来得及不?”

    原因很简单,中原大战后,占据北方的阎锡山和冯玉祥失势,张少帅出任副总司令,南京政府一统天下,以前不能公开招生的地方,现在都可以进行招生。

    “哈哈,你这个名字可真是应景。”郭孝先看着耿朝忠笑道。

    但是另外呢,表现也不能太好,表现太好了,成了黄埔三杰陈赓、蒋先云、贺衷寒一样众人瞩目的存在,那照样要倒大霉。

    来黄埔之前,曲乐恒就跟他说过,表现太好或者太差都不行,太好或者太差了都会惹人注意。

    耿朝忠连忙站起来,目瞪口呆的看着林贵胄——刚才忙着复习前面的内容,根本没听清林贵胄问的是什么。

    几个人聊了一会儿,电铃一响,马上就坐回了原位,上午的第二堂课,兵器学,开始了。

    郝可夫抬起头,四处张望,很快就看到了一个人影,大声喊道:“孝先,快过来,有你一个正定老乡!”

    耿朝忠皱着眉头,拿着书本回到了教室。

    耿朝忠听了一会儿,发现兵器科讲的东西都是一些自然科学和力学和火药击发知识,然后搭配上现有的枪械讲一些基础原理,这些东西自己早就学得滚瓜烂熟,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耿朝忠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耳边突然传来一个声音,抬头一看,林老师正一脸严肃地看着自己,旁边的郝可夫推了他一把:“说你呢!”

    这是一次大战的标志性|事件,耿朝忠在石陆上军械课的第一堂课就是讲的这一节,早已背的滚瓜烂熟,不自觉的就脱口而出。

    “你是哪里人?怎么来这么晚?来的最晚的绥远和辽宁的,上个月也都到了。”郝可夫好奇地问道。

    “我是河北深县的!”郝可夫哈哈大笑,“我们这批人里,河北人很多,正定的也有一个!”

    耿朝忠抬起头,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年轻人,十八九岁,面色白净,眼神温暖和煦,看上去很是友好,于是伸手道:“方途。”

    “是勃朗宁1910式手枪,”耿朝忠听到问题,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这种枪配备9口径圆头弹,利用击发时枪膛内气体的能量作为自动装弹的能量来源,枪管是短后坐式,枪弹发射后在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下,套筒和枪管一起后坐,当套筒复进推弹入膛时,推动枪管复进到发射位置。”

    林贵胄走下讲台,快步走到了耿朝忠的身边,瞪着耿朝忠的眼睛问道。

    于是耿朝忠一边假意听讲,一边偷偷的翻阅前面的知识,抓紧记忆。

    宪兵科作为新专业,所有基础科目的老师都是来自传统的步兵科,进行长达半年多的基础课学习之后,才会进入专业科目的学习。

    但是军制这本书,可就不太一样了。

    现在是课间时间,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教室门口进进出出,耿朝忠刚来,没认识几个人,只能回到刚才的座位,独自在那里看课本。

    全场顿时沉默,片刻后,突然传来热烈的掌声,旁边的郭孝先甚至大叫了一个“好”字!

    几个人一番谈话,耿朝忠终于搞明白了状况。

    更关键的是,刚才自己讲课的时候,可没讲这么多啊!

    任课老师是军械处长林贵胄,同样来自步兵科。

    “方途,路途遥远的途。”

    从1930年第八期开始,为兑现常校长30个德械师的宏愿,黄埔军校开始使用德系教材,大量培养德式军事人才,而耿朝忠学过的解放军军制脱胎于苏式军制,和德式军制则差别很大,很多地方都得重头学起。

    比如第一期参加补考的杜聿明,就是受了当时同盟会元老于右任的推荐,拿了机动名额入学。

    这些人在南京镀金三年,成为了常校长的天子门生,回去以后,往往就成了常校长埋在各个地方势力中的钉子,而南京政府也会对这些人进行大力提拔,以期逐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这是一个阳谋,却也是各个地方势力在南京大义名分下不得不遵守的阳谋。

    “哎呦,人缘倒挺好,刚来就有人给你打小报告。”林贵胄狠狠地瞪了旁边的郝可夫一眼,吓得郝可夫一言不发的低下了头,然后又用冷厉的眼神看向耿朝忠,“知道问题了,还不快回答?”

    “你用过这种枪?!”

    当然,这也是为了扩大中央政府在军阀割据地区的影响力。

    “哈哈,又来一个老乡,我们河北人的革命力量又壮大了几分!”叫孝先的年轻人很开心的握住了耿朝忠的手。

    耿朝忠站起来,笑着搭话:“在这里。”

    “河北人,家里有点事,所以来晚了。”耿朝忠回答。

    只是,这些知识比较古老和陈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