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都来了,还有免费的劳动力。
袁麦苏索性在供销社好好逛逛,把年货一次性备齐。
像什么桃酥,麦芽糖,春联,海带,虾皮,花生,瓜子……
只要看到,袁麦苏多多少少都会买上一点。
傅北感受到手上的重量,脸都绿了。
这得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得起?
林凤兰则和傅北相反,好似她买东西一样,全程兴奋脸。
甚至给袁麦苏开路,“姐,这个要不要来点”
“姐,那个呢?那个也不错。”
忙前忙后,心里美滋滋的,看看,这就是她林凤兰的朋友,新时代女性——潇洒。
她也一定会成为这样的人。
直到车上挂满了,再也放不下,袁麦苏方才罢手。
袁麦苏满意道:“今天先这样吧,我们去回收站看看。”
她想在自行车横梁上加一个儿童座椅,方便载着袁华。
供销社里没有,她记得书中曾提到,女主沈慧娟在回收站买的二手自行车。
回收站既然有二手自行车,应该也会有儿童座椅。
殊不知,这个年代人只在横梁上简单绑个棉垫子,不用什么儿童座椅。
回收站内果然没有儿童座椅。
不过,旁边一个中年男子听了袁麦苏的要求后,表示他有。
袁麦苏:“您是?”
中年男子自我介绍道:“我是奉县自行车修配合作社的。”
这感情好,袁麦苏几人跟着中年男子去了合作社。
自行车修配合作社就是后世的修车铺子。
合作社前摆放着几辆自行车,三两个工作人井然有序的忙活着。
中年男子让他们稍等,很快拿来一个竹编的儿童座椅。
“你们看看这样的行不行?”
袁麦苏拿到手上试了试强硬度,很满意,“多少钱?”
中年男人眼中精光一闪,“三块钱。”
袁麦苏还没说什么,林凤兰急了,“三块钱?你怎么不去抢?”
就这么一个竹编的东西,能卖上三毛钱就不错了,这人竟然狮子大开口,要三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