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里再扒一层皮,谁特么受得了?
可是现在自己听到了什么?
除去这逢十抽二成五的税费之外,毋须再缴纳一分钱的税费?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大厅中乱作一团。
其实在场之人也不乏有识之士,一眼便看出这其中的奥妙。
以往的税费达到货物的一倍,可是这些钱都流到了哪里?都被货物运输的沿途官府所截留,钱进了口袋再往外掏也就谁都难受了,因此最后进入朝廷民部钱库的税钱,百不存一。
而朱振的这种新式税率出现,看似税率大大降低,实则给朝廷的税收增加了十几倍!
朝廷税收增加,商人税收反而减小,正所谓一举两得。
唯独苦了那些沿途官府,白白设立的无数的关卡,却要少收取很大一笔收税。若是当真将这种新式税法施行天下,必然使得商业大幅度的繁荣起来,各地互通有无,亦能使得国家税收狠狠的跃上几个台阶。
对于大家来说,其实真正考虑的是朱振是否有这个能力,要求地方官府配合。因为政策虽然是好政策,但是没有人配合,全都是白搭。
毕竟对于地方府县来说,这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这就没有了。
不过想想朱振的实力,地方官员怕怕是轻易不敢得罪他的。
当然,有人欢喜就会有人发愁。
各地官府截留的税钱一向是各地贪污的源泉,被一举掐灭,朱振恐怕就要成为朝廷的替罪羔羊,承受天下无数官吏的愤怒之火了……
可是朱振会怕这个么?
显然不会!
人家的志向,就是要成为彪炳史册、名垂千古的一代名臣呐!
些许谩骂抱怨与这千秋以来绝无仅有之功勋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主位之上的朱振淡然自若,看着台下喧嚣的人群,有一股浓浓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国不强,民又如何富的起来呢?
没有大量的税收支撑,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快速发展起来的。或许在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眼中,现如今的东吴已经足够强悍了,甚至将来有朝一日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可是对于朱振来说,差的太远!
因为若是没有自己的改善,将来朱元璋顶多建立一个与过去一模一样的封建王朝,继续陷入几百年一场战乱,覆灭辛苦十几代帝王努力的结局。
他既然穿越至此,就是希望改变,改变民族,改变国家。
他希望国家变得更好,变得更加强大,让每一个都为他华夏儿女的身份倍感自豪。
这需要很强大的实力做支撑,这需要数代人艰苦的努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啊!
雨,尤其是江南的雨,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时常出现,倒不是说诗人们的情绪经常性的忧郁,实在是这江南的雨,从春雨到梅雨,连绵到秋雨,总是淅淅沥沥的下个没完。12345小说
很多人体内总是充斥着湿气,不吃点辛辣的食物驱寒,就浑身难受。
当然,阴雨天的闲散,那是懒人们的专利,对于朐县来说,确实丝毫不可能存在的,这里自从建成之日起,就日甚一日的热闹,处处热火朝天。
一艘艘货船在东家的带领下,日夜不停的进入港口、离开港口,虽然这里交税,但是比起乱世中其他雁过拔毛,甚至喝血的诸侯来说,朱振其实是最仁慈的一家。
而且这里还有着整个江南最好的销路,最好的基础配套设施,但凡是聪明人都会选择从这里进港。
挣钱是一方面,能够安稳的挣钱,更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一方面。
内地各州府的特产货物一船一船的运抵,然后被码头安装了铁质吊杆的装置卸到岸上,脚夫们驱赶着马车将这些货物运送到商家制定的仓库内储存。
有进就有出,这边忙着卸货,别的船却在忙着装货。或是将南洋运抵的木料、稻米、香料等货物装上船顺着水路和运河运抵应天等处,或是胡商的货船装了满满一船丝绸亦或瓷器顺江而下驶出长江,漂洋过海的运到番邦异域。
忙忙碌碌,欣欣向荣。
朱振、张旭、安南来的胡老头三人各自撑着一把油纸伞,信步走在码头的水泥路上。
张旭指着江边那一座座铁质的龙门吊,赞叹道“此物穷极格物至理,能够以一人之区区之力,便可将船上几百上千斤的货物轻松的装卸挪移,实在是巧妙。”
朱振呵呵一笑“怎么,您老不骂这是奇技淫巧,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自古以来都已遍地工匠为乐,在读书眼中,所有的人只要独好四书五经晓得圣贤之道就行了,那样的天下无争无斗,必将垂拱而治天下大同。
最美好的人生就是耕读为乐,下地种种粮食用以裹腹,然后读者圣人的书本,这就是最最完美的世界。
工匠是最最无用的人,人只要能吃白饭,能懂得圣人之道就行了,制造那么多的享乐之物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