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商却始乱终弃。在晏氏的堂妹怀胎七个月,还没有生下晏小如时,就抛弃了这对母女,从此不知所踪。
因此,晏小如从一生下来就随母姓。晏小如的娘亲也没脸回家,就带着女儿独自生活。
好在行商在离开前,给这对母女留下了一笔银子,足够母女二人过着较为宽裕的生活,晏小如从小也有丫鬟伺候,红喜就是在她八岁那年来的。
晏小如长到十二岁时,母女俩落脚的地方受了大灾,生活极度困难。而当年行商留下的银子经过十来年的花用,也所剩不多。
雪上加霜的是,同年,晏氏的堂妹生了一场重病,自知时日不多,就想把女儿托付给可靠之人。
晏小如的外祖父母已经去世,还有一个舅舅却是个混不吝的。晏氏的堂妹对自己的亲兄弟并不放心,就想到了曾经交往过的晏氏,于是给晏氏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到京城送进了都军侯府。
晏氏年轻时同这位堂妹有过一些交情,又是个心软的,看了信后就让人前去接这对母女来京。
但是,晏氏的堂妹没能熬着抵达京城,在半路上就病逝了。被晏氏派去接这母女二人的婆子,最后只带着晏小如和她的丫鬟红喜回到都军侯府。
晏氏见晏小如可怜,自然收留了她,给她的月例银子,吃穿用度,都同商婉珠、商婉清姐妹一样。
但是,随着一天天年岁增大,晏小如却渐渐生出了一些不该有的心思,晏氏看在眼里,对晏小如的心也一天天冷淡下来。
而晏小如和红喜却不知天高地厚,仗着在都军侯府住了几年,早已没把自己当外人,更没把侯府中的一些下人放在眼里。
花嬷嬷有一个孙女儿,十三岁,在府中做一些杂活儿,有一日因为一件小事同红喜起了争执,红喜就仗着有晏小如撑腰,把花嬷嬷的孙女儿给打了。
这让花嬷嬷如何不记仇?
晏氏的面色又冷了冷,“终归是小如自己带来的丫鬟,暂且给她留些面子。嬷嬷,你传话给厨房和其他各处,表小姐只是客人,日后只当客人对待就是。从下月起,表小姐主仆二人的月例银子减半,如有其他花销,先报到你这里来。”
接着,晏氏又说,“非是我容不得她,只是我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