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出身大多微寒,当县太老爷骑着高头大马上任以来,他们忍不住感慨艳羡。
本以为县太老爷之所以能高中当官,都是因为他天资聪颖,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没想到在功成名就的背后,还有这般各种的辛酸历程。
他们算是明白了,再光鲜亮丽的背后,都少不了埋头肯干的付出。
只要甘于寂寞,沉下心来追求,似乎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功成名就的可能。
大家伙听着县太老爷的发家史,个个都摩拳擦掌,眼神殷切的看向了自家孩童,就差没立马提溜着丢去某个深山古刹。
徐清风是写文章的一把好手,对起承转合把握得十分到位,他见气氛铺垫得差不多了,便图穷匕见募捐起来。
“大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力而为,本官绝不勉强。”
台下的议论声顿时盖过了徐清风的声音,整个场面混乱起来,似乎大家一时之间都很难以承受绕这么大的圈子。
此刻是分外纠结,又对募捐不满,又不甘心放弃儿子的大好前程。
徐清风被迫停止讲话,愣在台上,能看清前排百姓脸上对他的不屑一顾。
他强装镇定,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一下,继续说:“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莫不是官府有心无力,是不会出此下策的。在此,本官以项上乌纱帽保证,大家的儿子都能够在窗明几净的学堂里求学,再也不用忍受天寒地冻与骨肉分离之苦。”
百姓们听他这么讲完,又开始热闹起来,有心动不已的,有满不在乎的,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着,吵得徐清风头更加昏了。
他该讲的,能讲的,都已经讲完了,便退下台来,招呼杨畔东上去控场,并组织后续募捐事宜。
明佳与与温四娘缩在角落,一席话停下来感慨颇多。
“少夫人,你说这县太爷说得在理吗,我怎么觉得像是哄我们捐钱的呢?”
明佳与也有同样的考量。
办学对于地方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就徐清风讲求“惟有读书高”的论调,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苟同的。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人人皆想考取功名,为的是什么?
为的是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