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五军都督府的孙景林,说麓川叛乱不为足患,用不着皇帝御驾亲征,只需要派几位大将出征就行了。
由于反对的人实在是太多,李一定也不好一意孤行了,因为他也明白,在这些朝臣的眼里,高座龙椅之上的人,还是那个无能的朱祁镇,而不是穿越而来、心怀天下的“新皇帝”。
最终,李一定也同意了由孙景林、王骥等人领兵十万征战麓川。只不过,李一定也提出了条件:
一是得确保打胜,毕竟大明的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这要是打输了,那可真是丢尽了朝廷脸面。
二是得在两个月内结束战争,减少耗费,减少伤亡,如果战事拖得太久,朝廷也负担不起。
三是要安定地方,不可屠戮,得让当地的百姓可以休养生息,确保平息战事之后,再也不动乱。
其实,皇帝之所以提出这三个条件,既是为了公心,也是为了私心,而孙景林等将军,迫于压力,只好立下了军令状。
在李一定看来,这场战打赢是必然的,可要想打得好,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要是孙景林、王骥这些人可以做得到,那就说明这些人还是有能耐的,以后可以慢慢找机会收为己用,毕竟当明君还是需要人才帮衬的。可要是这些人做得不好,那就说明这些人是不堪大用的,就可借此机会夺了他们的兵权。
早朝过后,孙景林立刻请了孙氏一族的其他将领来到府中商量大军出征的事情。忙完了家族内部的事情之后,随后,孙景林又请了王骥来府中喝酒,两人一边叙旧,一边聊着这场平乱该怎么打才好。
在此之前,大明三次出兵麓川,王骥都在大军队伍之中,所以,在整个大明朝廷里的将领中,王骥对于麓川的情况是最为了解的。
王骥倒是颇为自信,说麓川之地的兵力并不多,而且之前大明军队三次平叛过,所以麓川首领思机发的整体实力还很弱小,不足为惧。
孙景林听到之后,连笑了几声,敬了王骥几杯酒,说是提前庆祝这次出征大获全胜。这次孙景林之所以想着带兵去平乱,除了想把兵权牢牢抓在手里之外,更想着可以趁机立个大功劳,然后升上一品将军的官位。
孙景林虽然是太后的亲戚,可是,身为武将,以他现在的年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