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婆子对儿子要开私塾的事情大惊失色, 固然他们早就知道,赵永昌会开私塾,但也不该是现在啊。
她劝道:“永昌啊, 私塾的事不着急,你这回不是只差一个名额吗?咱们再努力三年,等你考中举人了,到时候再开私塾也不迟。”
赵家其他人也跟着劝。
作为供着赵永昌读了二十多年书的赵家人, 对于这些条条道道还是清楚的,秀才和举人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光是看这回江启考上了之后, 有多少人来送礼就知道了。
怕是银子都得了不少吧。
那风光的样子着实让人眼红。
赵老大道:“老五,不就再读三年, 家里人绝对不会有其他意见。”
大家俱都点头, 这回大家都愿意供赵永昌。
看着家人着急的面容, 赵永昌叹息道:“爹,娘, 大哥, 不是我不愿意再读,实在是我真的没有把握能考上了。这次也是恰好碰上了题比较偏,我又刚好看过, 还有考官也正好喜好我这种,所以排名才会高一些,但终归还是差了一名。”
换做下次, 他实在没有信心了。
举人开私塾更好,他自己当然也清楚,原先也是这么想的, 只不过越学越考, 他就察觉出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越大, 到了现在,他已经没有勇气再考了。
他年纪也不小了,孩子也大了,都生了三个孩子了,还有一个养女在,一共四个孩子,总不能一直读下去。
所以赵永昌决心先开私塾。
或许日后会有某一天,他会再去考也不一定,但那不是现在。
听完他的话,大家都沉默了,赵永昌疲惫的模样不像是作假,都考到这个名次了,还不肯继续读,那制定就是真的没办法了。
赵婆子也只能道:“行吧,你要开私塾,那就开吧。”
开私塾,那就得有学生。
在哪开也是个问题。
寡妇在城里有房,但那房子太小,供一家三口人住还差不多,要当作私塾肯定不行。
所以还是得在村里开。
可既然束脩的收费对象是村里人,那难免,价格高低和镇上不能一样。
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