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的时候,韩森则又带来了一首新歌。
“接下来,我将演唱一首新歌,这首歌叫《喀秋莎》!”
舞台上,刚刚唱跳完《比利·简》,引起全场沸腾、尖叫的韩森,坐在地板上,拿起一瓶矿泉水,朝头上浇了一下,等体表温度稍微降下去一些后,在所有人的呐喊声中,韩森继续说道:“这也是我送给脚下这片土地的礼物。”
台下,有一名脸上有点点雀斑,皮肤白皙,扎着双马尾辫的俄国女孩,一脸惊喜的捂着嘴巴。
旁边的朋友更是激动尖叫,不断的摇晃着马尾辫女孩:“喀秋莎!喀秋莎!这首歌叫《喀秋莎》!”
“我知道,我听到了!”马尾辫女孩此刻因为太过激动,眼睛竟然流出了泪水:“我的名字就叫喀秋莎,我的名字就叫喀秋莎!!”
这句话一出,附近听到的观众都是回过头来,向马尾辫女孩道贺。
但并没有人表现出太过奇怪和震惊的神色。
因为喀秋莎本就是俄国很寻常的一个人名。
其最初的意思,就是俄国人对小女孩的一种称呼,和华夏人对女孩称呼为“丽丽”、“芳芳”、“香香”等神似。
但对很多老一辈的俄国人来说,喀秋莎却拥有另外一种意思。
那就是前苏联火箭炮的名称。
在二战期间,苏联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制造出了一种火箭炮,出厂时的火箭炮炮身上刻着“共产国际”这个词的开头,即“k”字母。
由于保密的原因,导致前线官兵不知道这种火箭炮的名称。
于是士兵们就根据炮身上的“k”字母,把这种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
这样一来,威力巨大的火箭炮,就有了一个女性化的名字,也就是这无意之举,使得火箭炮的冰冷和名字的美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人们喜欢上了喀秋莎火箭炮,流传度也越来越广。
这种火箭炮在二战中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德国将士对这种火箭炮印象非常深刻,称它为“俄国大元帅切洛勉的管风琴”,从此喀秋莎成了火箭炮的代名词。
而现在,除了人名和火箭炮之外。
喀秋莎即将拥有第三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