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铁血强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五十章 未来必有一战(求月票)(2/4)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的主要输出商品,譬如英国的棉毛织品,铁类,染料等,仍保留片面协定关税的特权,平均为10。事实上。直到日本打赢了日俄战争,获得二等强国的地位后,才于1911年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制订了新关税。但即便是这样,也使得日本的关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在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中,进出口贸易一直是无可替代的生命线,在1910年进出口总额甚至高达工农业生产总值的41。毕竟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外贸依存度相当高,而进行的产业革命则“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更别提甲午和日俄的扩军武备基本大部依赖进口。而这就导致了日本在对外贸易当中的严重入超。而此时日本出口的拳头产品,则是生丝。而在这个方面,中华帝国完全是可以和日本竞争的。毕竟,在日本崛起之前。生丝一直都是中国出口的拳头产品。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开始主抓生丝和茶叶出口,并在1890年左右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平均的生丝质量就超过清帝国的生丝,茶业也全面采用机器化,逐步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生丝出口国和第五大茶叶出口国。等到了1910年。日本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出口国,每年的生丝总产量达到了12460吨,出口总量为9462吨,占据了全球出口总量的75。

    日本四大财阀在当时几乎都是靠生丝出口所赚取的利润来维持自己的其他工业,扶持重工业,慢慢过渡为一个工业强国。日本的生丝业能够逐渐发展起来,并击败中国的生丝业,甲午战争的功劳占据了一半(毕竟甲午的赔款虽然基本上用于发展日本军事,但总体上财政支出可以缓一口气了,要知道为了打甲午战争,日本大部分财政投入到了军队建设,而挤压了其它产业),另一大半则属于日本京都府。1868年,京都府设立了西阵物产会社,负责救济贫困的丝农和织户。明治三年,设立舍密局和授产所,相当于化学研究所和技术推广所。1870年,设立养蚕场,推广新蚕种和新技术;1871年,设置畜牧场,推广新牛种和绵羊,派人前往法国学习新织丝工艺和西洋染色工艺,购买新机器……七年,设置织工场,推广新型手工织丝机器和工艺。这些“场”全部将技术收集、研究、改良、推广等工作集中于一身,迅速使京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