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君也不强求,关心几句便罢了。
旸帝给了她一月休沐,有不少人想来拜见裴君,裴君都没有见,只与亲友们度过这难得的相聚时光。
待到一月后,她重新回到朝堂,依旧是朝中唯一一位女官,她还是武官之首,只是多担了太子太傅一职。
太子秦蔚原先有好几位先生,文武皆有,都是朝中知名的人物,有的十年前就跟裴君同朝为官,有的是旸帝登基提拔起来的大臣。
他们之中很多人,以及朝堂上许多大臣,并不乐见裴君任太傅,也不乐见女子为官。
旸帝登基,进入天熙纪年,四公主和姬朝云两人为了帮助女子立足,很是有些动作,甚至三年前还帮着五公主的长女立了女户,震惊朝野。
因为她们和裴君的关系,很多人猜测裴君和她们的态度是一样的,或者干脆就是她背地里支持。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次裴君再回朝,会向她当年提出改制变法那般大刀阔斧的做什么时,裴君却只是做她分内的事,不插手太子的教导,不与太子亲近,也没提出任何为女子牟利的举措。
至于近几年大邺涌现一批离经叛道的女子,她们提出的种种世人眼中离经叛道的想法,诸如专门的女子选官制,女子书院,对女德的不同解说……
裴君也都不表态,任何时候发表的任何意见都站在大邺和所有百姓的立场上,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她支持更多的人著书立说,支持百花齐放,支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大邺盛世之象。
一个万朝来贺的大国,理应有包容万象的气量,而她站在这样的高度,同样也要更包容更公正。
这让很多朝堂官员放下心来,同时那些思想走在前沿的女子们,对裴君身为女子却并不立场鲜明地站在她们这一方,也生出微妙的不满来。
裴君偶尔会和四公主、姬朝云见面,自然能够从她们口中得到一些信息,而对于这些年轻的娘子们激进的态度,她只是一笑置之,并不与她们计较。
事实上,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作为改革者那小众的一方触犯大众的利益时,必然要受到剧烈的弹压。
而且过于激进带来的弊端,她们尚且年轻,还没办法长远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