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突然,又未曾立储君,明帝强势上位,就连民间都悄悄流传,昌帝的死许是与明帝有关。
当年是何种境况,裴君不甚清楚,可昌帝给大邺留下的种种隐患,至今还没有消除。
明帝这些年能够肃清朝堂,大邺能够抵御住突厥入侵,而且还有愈来愈好之势,哪怕背地里确实有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他也是一位明君。
君和臣,臣与臣,官与民,立场皆不同,各人做各人心中所求之事,裴君不能完全认同,也只是因为她站在她自己的立场上。
如此,求同存异便是。
他们都希望大邺更好,大邺的百姓更好。
裴君拿起她方才写好的一张纸,双手抬高,道:“陛下,臣以为臣之策,大有可为,请陛下过目。”
明帝教人拿过来,边看边道:“朕在大蕃安插数人,一直未曾寻到机会在大蕃有所作为,裴卿有更好的建议?”
裴君详细说道:“探子扎根艰难,不敢妄动,否则极易功亏一篑。但此番大蕃大王子和络绒公主来朝贺,臣以为,正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明帝看着裴君在络绒公主名字上勾的圈,“裴卿认为这络绒公主可以利笼络?”
裴君道:“当日宫宴,便可看出那大王子与络绒公主不合,大王子对络绒公主忽然对臣表示仰慕,显得极为意外,想必他们一开始的目标并不在臣,但是络绒公主没有遵照约定。”
“她敢这般做,定然有些凭仗,只是这凭仗似乎不够强……”
所以,她才会出现在大邺。
若是换个懦弱无能的公主,裴君断不会生出此心,而络绒公主有些能力,虽不知具体能力如何,也不影响大邺操作。
“但凡这络绒公主有一丝不甘之处,大邺皆可与她合作,而且她与弟弟感情深厚,也更容易拿捏。”
“只要大蕃乱上些年头,再恢复,便需要时间,到时大邺已经休养生息好,兵强马壮,外敌不敢轻易来犯,起码能保西境十年安定。”
这期间,大邺能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内政和突厥身上。
当然,这是好的预期,也可能会出现意外状况,但此时并不需要付出太多便能做的事情,为何不做。
但明帝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