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长房的伯母也怀了孕,若非裴君生母将她扮作儿郎,老族长的孙子裴司才该是这一辈儿的长兄。
“裴家在村里还算富裕,但供儿孙读书也是倾尽全族之力,当初我和长房的裴司一同在县里读书,都会抄书赚些钱,回家时给族中姊妹弟弟买些小玩意儿。”
裴君说起旧事,嘴角泛起笑意,颇为怀念那时的日子。
若非后来起了战事,她应是会在考中秀才后回乡当一个教书先生,继续教导裴家的子孙。
阿酒托着下巴,专注地望着她,“郎君中少有像将军这样细心的,您的姊妹们都很喜欢您吧?”
“族中便是有些小矛盾,对外依旧同气连枝,我既为长,自然要担起这个责任。”
“再说女子不易,亦对家族付出良多,合该感激在心,不过是一些小事,若能让她们安心欢喜,自觉背后永远有倚靠,往后在婆家,想必也能底气更足,过得好些。”
“我入伍前,我们二房的二爷爷家,有两位堂姐成婚,都是我背着送上花轿的。”
“这七年我不在,应是裴司接替我。”
裴君陷入回忆,“不过我也不是一味惯着,若有行事不妥的,都会直言,偶尔也会惹得姊妹们不高兴。”
“真好。”阿酒感叹,“若是大家族,枝繁叶茂,总有些人只为自己的利益,弃家族安危于不顾,兄弟姊妹之间也不如您家这样感情深厚。”
裴君喝了一口茶,清醒道:“越是发达,宗族之中越是要拎得清,否则早晚有灾祸上身。”
阿酒出神,“是啊……”
“咚、咚、咚。”
芳娘在外面报了一声,打断两人的交谈,得到裴君的准许之后,推门进来。
她身后跟着好几个端着托盘的人,激动又克制地看着裴君。
裴君当作没瞧见,如常说话,“劳烦先给我看一下簪子和镯子吧。”
京城里的首饰,比北境华贵许多,裴君瞧着都好,但她又不甚了解首饰的品类,瞧了半天,挑了最亮的一支簪子,拿给阿酒看,“如何?可喜欢?”
阿酒笑盈盈地接过,“您送的,阿酒都喜欢。”
裴君一见,更添自信,又为她选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