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2章(2/3)
书架管理返回目录
何个济法,依朕看来还有待考证。”

    因为乞丐中有人采用“采生折割”,所以要制定法案禁止“采生折割”。猛的听起来是多么的合理,可是实际上,却是屁用没有。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一旦准许乞讨,一夜之间,很多已经消于世间的恶行就会再次涌现于世间,在利益的驱使下,“采生折割”这个已经消失的东西,会再次出现于世人眼前。

    “朕不知道,诸卿到底为什么要在这里为准不准百姓乞讨,费神费力,与朕争论,既然诸卿都说什么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再谈论什么准百姓乞讨,岂不是自食其言,如要诸卿一意纠缠此事,非但无益于百姓,反而会让百姓的生计受到损失。朕要的阁臣是为百姓的生计着想,而不是为了让百姓乞讨去着想,成天寻思着让百姓去的乞讨要饭……这是盛世之臣的应该做的事情吗?”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陛下的态度却如此的坚定,不仅如此,让他大跌眼镜的是,在这个问题上,陛下甚至根本就不给他解释的机会,甚至于直接质疑起这些阁臣们的作用了。

    尽管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饱受争议,而且其间也发生过诸多的问题,甚至就连同最初的提出者,也表示自己当初考虑不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陛下本人仍然对此持以支持态度。

    “自其食力,以朕看来这才是‘济贫’的根本!”

    “陛下,当年禁止行乞,是因为当年流民众多,为促进边域和南洋等地发展不得已而为之,目下圣天子在位,天下承平,百姓富足,再无饥寒之忧,即便是放驰行乞之禁,想必百姓也不会流离……”

    扬着手中那份《济贫法》,针对其中那些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说超出时代的救济办法,朱明忠摇头说道。

    心急之下,张煌言立即出声说道。

    听完陛下如此这番的辩驳,方以智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而张煌言等人也彻底打消继续说服陛下让其接受“济贫法”的打算,毕竟陛下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其实他们之所以会设定这个法令。还出于另一个方面的考虑。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穷人。这些身居高位的人根本不需要如此费尽心机甚至冒着得罪陛下的风险。

    “当年天下初定,朕下旨各地设立济贫院、养济院,划拨专款用以救济贫弱,可街面上仍然有大量乞丐,即便是官府放田,许乞丐无偿领受,可领受田地,受业为民的乞丐屈指可数。且各地乞丐受制于其丐头,丐头无不是妻妾如云、锦衣玉食,享受乞丐供奉。除了乞讨之外,乞丐更是屡屡敲诈勒索,那些在丐帮势力范围内的店家,逢年过节都要向丐帮帮主交一定的保护费,不交保护费的店家会经常被乞丐上门骚扰。就连一般的老百姓每逢红白大事也得先送钱,即便是如此,也不可恨……”

    将法案丢到桌子上,朱明忠用不近人情的语气说道。

    如此一来,张煌言自然不能再解释下去了,他甚至相信,这次这样一份《济贫法》必定会搁置,可是相比于“行乞”,《济贫法》对于百姓无疑是是更为有利的,想到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导致《济贫法》的搁置,张煌言立即想到了后世的人们将会如何看待自己。

    “贫苦百姓生计?”

    当然是不可告人的。

    摇着头,朱明忠感叹道。

    “都不是,今日官府掌握官田不下四万万亩,可发租官田尚不到两万万亩,要是百万贫苦百姓有衣食之忧,他们大可租种官田,人租百亩,有什么衣食之忧?若是他们说什么官田不能留传子孙,那么也可以往诸夏,诸夏授田少则数百亩,多则千亩,即便是说什么诸夏非大明,那么也可以往殖民地,殖民地同样授田颇多……你们告诉朕,有这么多选择,他们都不愿意选择?”

    “在任何时候,大明都不能去养懒人,税赋是百姓的血汗,是民脂民膏,取之于民,理应用之于民,有这笔银钱去贴补他们,不如用于百姓子女的教育,不如用于诊疗,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太多,至于这行之以大仁的《济贫法》……”

    每年迁往海外的人之中,至少有一成左右的人,原本是有可能留下来的。因为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才会想出这么一个暗渡陈仓的办法。

    朱明忠的语气随之变得严厉,他冷冰冰地说道。

    盯着张煌言,朱明忠反问道。

    对于这些身居高位的阁臣们来说,如果他们不想后世人指责为尸位素餐的话,就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

    “陛下息怒。其实‘采生折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千年来,屡禁不止,所以在制定此法时,我等就已经考虑到这一情况,才会限定他们在特定的区域内行乞,如此,官府可以直接控制,以避免‘采生折割’等事的发生,一旦发现,既行严惩……”

    不是自然而然的著名中想到了另一个时空中西欧的某些国家,他们的社会福利体系是无微不至的。但是想又养出来一批什么样的人呢?一群不劳而获靠社会福利混吃等死的人。而这直接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谓的无微不至的福利,真正的受益者也就是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