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笑的他,心里刚出了一种有些莫名的情绪。他甚至感觉有些无奈,之所以会生出这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一切。
军正司的军正潜入缅人软禁朝廷的地方,带走了陛下,两路大军水陆并进直抵阿瓦,然后缅人报复,朝廷文武百官大都死于缅兵之手。再后来,他领兵翻山越岭历尽艰验经占城海陆北伐攻取广州,然后呢?
“这么说来,他是在布庄结识了明珠,然后通过他认识了建奴酋首,随后才得到了重用?”
真正的天意又是什么呢?
“恭喜大帅,王化行投降后,南部清虏非但精锐尽失,且前有杰书被杀,后有王化行投降,这南方的建奴必定军心溃散,想必已经四处逃散,再无法对天朝构成威胁了!”
“有些人是可以投降的,有些人是不会投降的,同样,受降也是如此……”
“大王所言甚是。”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高士奇以及这些军正,产生一些不满的情绪,他的这种不满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所担负的职责,而是因为他在话语之中,对事情的掌握。
联系到建奴廷中的那些“棋子”,李定国相信建奴但凡有个什么举动,都不可能有逃得出大明的眼睛,甚至大明还可以通过那些人去影响他们的朝廷。
“你多虑了。孤要去见他,仅仅只是为了见一见他而已。没有必要再去换什么衣裳。更没有必要把这件事弄得人尽皆知。弄得那么正式。本王仅仅只是为了见一见她而已。他想要投降。总得和我谈一谈条件吧。”
如果当年在广州没有归顺朝宫廷的话……
王化行要投降!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许天意如此。
目光投向高士奇,看着穿着一身红色军装的他,李定国突然想到了史书中的另一群人。
看起来,似乎是老天保佑,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利。
从李定国的话中,高士奇听出了他对自己的不满,于是急忙补救道。
“嗯,确实应该如此!”
“高士奇,你见过王化行吗?”
高士奇注意到在他提出这个建议时,李定国的神情中闪过一道冷笑,显然,这个的建议并没有提到他的心里。
“这事何需你来安排,本王是西征军统帅,见一见降将,又有何不可?”
洪承畴是怎么死的?
“他莫非是另有打算?”
“至少应该与军正有关系。”
突然,李定国扭头看着高士奇问道。
“大帅,那王化行是当世名将,灭国不下数十,歼敌达百万之众,大帅却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是大帅声名所致……”
“王化行是军正司派去的‘棋手’,他要是负隅顽抗,反倒是奇了怪了……”
锦衣卫。
陛下啊!
在高士奇的讲解中,李定国总算是知道了,王化行多年来的经历,当然,在档案中并没有提及他是什么时候离开陕西去的河南,如何从河南到了清河,在那里考进讲武堂,成为大明官军,如何被派回陕西,不过却也提到了他是怎么于建奴酋首认识的。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那布庄的主人,应该也是潜伏的军正吧!”
当这个消息传到李定国的帅帐时,整个帅帐内到处都是一片欢喜声。
身为军正,高士奇可以想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理由去解释一些决定,给某些决定找到合适的理由,即便是看着有漏洞,但有时候一些事情,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突然,心叹口气,李定国无奈的笑了笑,心底似乎有那么一丝庆幸,又有一丝感叹。
这也是个聪明人啊!
在收到陛下的密电时,李定国同样也被吓了一跳,毕竟,任谁都无法想象,建奴大将王化行居然是大明派去的“间谍”,而且像他那样的人还不少,许多声名显赫官员、将领居然都是“棋手”,他们大都身居要职。
高士奇笑着说道。
所有的一切,都是陛下精心策划的。
不等高士奇把话说完。李定国便点头说道。
“他本姓殷,本籍山西,崇祯年间全家为躲避战乱迁到了陕西咸阳,从小家庭条件就不好,只能过继给西江渡村王家为子,所以改名为王化行……”
李定国点点头,看了眼高士奇,心下暗自叹道。
再然后发生了什么?
“大王,在下以为,城内建奴得知这一消息后,势必可能会背水一战,为防止其偷袭我军阵地,我军应该在前沿设立密集雷场,同时,应告知前线部队,发现敌人必须毫不留情的将其射杀,以防止敌人偷袭,而且还要防范敌人化妆成平民……”
高士奇急忙打住,转而说道。
世人皆言这是天意,可所谓“天意”,不过只是掩人耳目的说辞罢了!
看着军中诸将,李定国想到了那些已经在诸夏落地生根的部将,他们中未尝没有军正,没有军正设下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