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满清早就已经被剿灭,可其不以为耻,反而因此自傲,认为正是他的“忠义”拯救了大清。
冷冷一笑。
人总是现实的,总会屈从于现实,屈从于利益。
位天山脚下的盛京,尽管与辽河畔黑土地上的那个盛京除了名字上相同之外,到也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方型的中国式城池,多出了许多尖棱,在城墙外围还有多座棱堡,究其原因,战场环境变化,使得满清也在努力的适应着新时代的新变化。
“谢皇上。老臣是想回河南老家,可是在臣看来,这国土是万万不可割予他的,若是割让给他人,那岂不就是丧权辱国?交给明国那是为了缓和两国关系,是为了交好明国,令其不再与我为敌,如此为大局,臣即便是反对,亦觉得可以接受,但是割让给罗刹国,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即便是罗刹国有披甲百万,他又岂会为我大清火中取粟?老臣斗胆请问,明大人此议是否出自圣意?”
皇上的话,让明珠立即出言附和道。
“他们说罗刹人暴虐,未偿不是指桑骂槐,朕不管罗刹人如何暴虐,凶残,只要他们能助我大清重新夺回天下,朕就是把极西之地,尽数让给罗刹人,又有何不可?”
“皇上,臣以为,罗刹国全无信义,其在西伯利亚时,蒙骗蒙人,窃其之国,且其性情暴虐,全无信义所言,所以臣以为,罗刹国是西洋生番不可信,而明国……”
玄烨看着汤斌问道,当年汤斌父亲手书数信,他都以“忠孝不能两全”为名没有返乡,即便是其父亲去世后,仍然未曾丁忧,其实他是回不去的,毕竟,那时候河南重归明国了。可是他却是想回乡的,若是说他不想回河南老家,那是绝无可能的。
汤斌口中的定西省,指的哈萨克汗国伊犁河以北地区,一开始的时候,他只以为是谣言,可是如今,从皇上的话音,好像这些传闻是真的,他可就忍不住了:
看着汤斌,玄烨仰天大笑道。
“汤斌……犯欺君之罪,按罪当诛,念其功在大清,就赐他自缢吧!”
“说到底,他们还是因为自己是汉人,才会这么说的!”
而作为太子太傅的他,一直以来一边悉心教导太子,一边专心国事。也算是忠心耿耿,不过因为与明珠等人不和,所以正慢慢的失去皇上的信任。
话到这时,明珠的话峰一转,又说道。
汤斌的追问让玄烨一阵心恼,玄烨看着汤斌问道。
玄烨冷笑道,
“他们也是汉人,割地给明国,归根到底还是有利于明国,可让地罗刹,虽有利于我大清,但却不利于明国,如此,他们自然不愿看到,自然百般反对。”
“这汤斌,当真是该死!”
反对割地的并不仅仅只有汤斌,还有不少大臣都是如此,他们往往都是以罗刹国狼子野心、毫无信义为借口加以反对。
“皇上,请恕老臣直言。这罗刹国实为狼子野心之辈,即便是我们将西域、将定西都交给罗刹国,如此割地,又将置为我大清国拓土的将士于何地,臣以为,这即便是明国不愿意议和,我大清也不应该把国土拱手相让罗刹国,臣以为此议不妥。”
不等明珠把话说完,玄烨就说道。
“皇上,臣、臣从无他念啊!”
他们总有自己的坚持,就像身为太子太傅的汤斌,就有他自己的坚持,就像当年身为河南人的他,明朝收复河时,身为潼关道员的他,从不曾考虑过反正降明。即便他出身阀阅旧族,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汤斌也不曾考虑过反正,甚至在友人劝说时,言道“誓死报君恩”。所谓的“君恩”实际上就是满清为他报了“家仇”——当年李自成率军攻击汤斌的家乡,其母赵氏殉节而死。这正是报所谓的“君恩”,当然还有就是顺治九年考中进士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