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一家子忙起来:赵老汉拉粮去换马车,家里把要带的东西赶紧整理好,衣服,粮食,各种生活用品,厨具,农具……除了大件家具带不走,基本都想带走。吴微赶紧说山上有些新的,家里一些太老的就算了,没得占地方。
两个小男子汉也帮忙,把地里的菜都拔光捡好。
晚上等深夜再去拉粮,自然不让吴微去,但是怕晚上有饿的野兽,只有赵老汗,小叔,实在风险太大。
赵老汉一合计,准备找几个信得过,口风紧的去帮忙。都姓赵,祖宗都是一个,本来就抱团,相互扶持。所以赵老汉才敢买下骡马车,虽然不是马,但在一水的牛车中间,还是太抢眼。但是赵家村没外姓人,赵老汉本家就占半个村,这也是赵老汉的底气。
忙碌的时间总是很快,夜里运完粮和杂物,薛婆子给鸡汤冲了一锅水,弄了蒸馍,就着卤牛肉,几个老汉吃得满意。没有小年轻,怕嘴不牢。
运回来的粮和新一点的杂物,都放在车厢里,家里的粗粮和旧一点的杂物都放在牛车里。马车车厢还留着位置,回头里面坐人,晚上给吴微和孩子睡觉。
吴微给薛婆子说了几个月没换洗的事,薛婆子是又高兴又担心。吴微说配着安胎的药呢,不用太担心。
薛婆子知道,赵老汉当然也知道了。于是这个车厢上怎么都得省出点地方,给吴微休息。一些老旧的东西,只能舍在家中了。
看着一个专车上面的水缸,水桶,吴微就有点好笑。从系统拿出的桶装水,系统给变成皮水囊。给帮忙的叔说,真讲究,给水囊里面还把水给添了。有十来个呢,一家给他们送了一个。给村长和几个辈分和年龄长的,都各送了一个。家里还剩五个,也不老少。但起码不那么扎眼了。
村里每家给被征兵的孩子留书,就记号,告知一村都逃荒。村里祠堂也正式留书告知逃荒,再把门锁上。
一个村的人浩浩荡荡的去逃饥荒了。初步定往南跑。一开始都在地上走,有些孩子还新鲜,慢慢的,在这机械的步行和日见高涨的气温中蔫了下来。
一路体验不是很好。赵家村算是河流的上游,又背靠青山,吃喝总比别人能多顶一阵。越往下游走,越见不到人烟,除了从更北一些地方逃难来的流民,在村里歇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