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江山社稷 第十章 隔江相望 18(2/3)
杀,就无人知晓了。
“孙策那边有消息了他答应组织一次攻势,牵制庐江郡内高勇军。”夏侯渊呲牙道,忍受着伤口噬心般疼痛。“看来我们也得准备后最后一搏了,今日一战,基本上把城外的敌军打残,只要明日十万大军一起出击,就算是张辽三头六臂,也绝对阻挡不了。”
“小心驶得万年船山桑的兵马基本都撤回来了,只留下少量军兵驻守,一旦形势危急允许投降。这样一来,龙亢能凑齐十万兵马,其中能战者约四万,粮草仅能维持五天。我打算突围时分兵三路,迷惑敌人的同看]书就来ωαP]。oO时,让六万老弱分散敌军兵力,为主力夺路创造机会。任务完成后也允许他们投降。”曹仁心情沉重道。
夏侯渊点点头,“如此甚好,只要能有三万兵马返回荆州,就是胜利经此一役,高勇的参战部队大都有损伤,部分伤亡惨重,没有个一两年休养难以恢复,这段时间将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暂时留在谯县的高勇几乎没有什么闲暇时间,各种工作积压在案头,忙得无暇他顾。正如往常一般,前方战事如火如荼,后方经济蒸蒸日上。在现在的环境下,战争消耗掉大量粮食、布匹、钢铁,战后建设需要大量水泥、沙石、劳力,一个州的重建至少能拉动经济增长上升一成的量。而随着司州、凉州、兖州、豫州先后易主,使得整个北方经济连续三年保持超高速增长,如果再把即将开始的西征计算站内,保证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动力毫无问题。
高勇倡导的新经济理念已经影响了一大批人,陈群、赵胜、裴石、田畴等各部主官悉数转变思维,不再用老思想看待问题。穷兵黩武?早就被扔到犄角旮旯去了。上至高官,下至商家百姓,无不从战争中获得收益。单单冀州、幽州的纱布工坊就依靠连年征战,产业规模扩大四五倍,不但保证军队、民间的需求,还能将产品打入江南、益州、西域,连敌对状态的匈奴、鲜卑,为了应付寒冷的冬天,也不得不花费高价私购棉衣。
趁着高勇歇息的间隙,常林将政务院新近颁布的律法条文一一研读,并将其中有争议的部分罗列出来,附带民间各方观点看法。得益于新报的巨大覆盖率,上面的法律条文争论从未停止,无论是学士、官员,还是平头百姓、贩夫走卒,只要有想法有意见,都可以署名评论。新报的律法附版已经扩至十页。
“目前争论最多的是今年三月试行的《拓荒垦殖法》,对于其中新占领区无主土地的无偿使用年限以及附属资源矿产的归属分配,民间普遍的观点认为应当延长至二十年,毕竟背井离乡,人地两生。还有就是对于出海探索,官府应当允许民间建造远洋船舶自行勘探,而不是在官府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最后则是北疆附近城池的商户,希望官府增加边贸配额,否则许多工坊都将面临生存困境。”常林收起自己整理出来的手册,等待高勇的吩咐。
“嗯,看来民间对于开垦新地并不是十分热衷啊”高勇笑了笑。
常林道:“热度有,但是不够高。毕竟现在南边除了几座大岛屿和越州外,没什么其他吸引人的地方。就目前统计数据看,越州的形势比较好,平均每月有七八千人申请迁徙。再加上报上刊登了不少先期迁去百姓的意外致富,让不少偏远地区的百姓心动。但是,部分地区本身人丁就稀少,如此外流,已经让地方郡县有了怨声。比如并州的雁门郡、司州的弘农郡。”
“呵呵,人之常情。告诉政务院,给这些地方行文,百姓流失说明执政能力不足,如果持续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重新考核县令、太守的操守。当然,鼓励生育也是至关重要,我想凭借北方两千多万总人口,还不至于伤筋动骨。再有一点,政务院可以考虑郡县的重新规划,合并、裁撤,只要利国利民,无不可行。此外,对越州、南洋诸岛的规划要细致,要兼顾今后二十年、三十年的变化,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比如哪些郡县以粮食作物为主,哪些以经济作物为主,哪些以当地特产为主。再引导百姓规模化生产,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至于远洋船只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适当放开,海燕级民用客船不就是很好的尝试吗?”
常林详细记下,“主公,最近半个月,往返西域的商队先后遭到匪寇拦劫,共有十三支遭难,伤亡六人,损失货物价值累计三十余万。乐刺史请示,是否再派军队全程护卫?”
“嘿嘿,西域有些人果然坐不住了”高勇冷冷的笑了出来,“以为中原激战,他们就能吆五喝六了?真是不知死字怎么写拟文回复乐详,先将一切调查清楚整理成册,告诫西行商队务必做好护卫,最好能组队前行。军队因为中原大战暂时抽不出来,等到这边战事结束,必然会给受到损失的百姓一个满意的答案让乐详认真做好两件事,第一修路,第二配合好驻军的一切秘密行动。”
汝南郡平興城,夏侯惇故地重游,心潮澎湃。然而这份激动仅仅持续了片刻,便在一连串的斥候回报声中消散殆尽了。
“情况十分危急,南顿、安城、上蔡、新蔡全部出现敌军主力部曲,兵力未知,可单从番号判断,兵力至少是我军两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