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诏书的核心原则,其实就是一条:最大程度上减少跪礼!
它详细规定了,官员们之间相见,平民百姓之间相见,乃至于军民百姓见官员,见皇帝,见太子之间的各种礼仪。
按照这份诏书,只有皇帝、太子和亲王,官员们才需要经常跪拜。
一般情况下,官员们因为公事,在朝堂上见了,就是行“揖礼”而已。
所谓“揖礼”。就是“躬身、举手、齐眼”为敬。
当然了,如果是下官头一次见上官,或者因为公事出去了隔了很久之后再次见到上官,是需要跪拜一次的。但是,这种跪拜,也是有严格规矩的,只能“两拜”,多了就算“逾制”。
毕竟,即便见东宫太子,也不过需要“四拜”。见皇帝,也仅仅比太子多一“叩首”而已。
民间规矩类似,平时相见,不许下跪,只行“揖礼”。
只要重大场合,比如过年的时候,远游归来的时候,才可以对祖父母行四拜礼。除了祖父母之外,即便特殊情况下需要行礼,最高的礼节,是行“两拜礼”。
百姓见官员也是一样,最多是“两拜”。
必须说明的是,此事完全跟朱标无关,确实是朱元璋自发的想法。
在后世很多人的观念里,唐宋乃至于唐宋以前,华夏人是很少跪拜的。到了明清年间,跪拜大行其道。有些人,甚至把动不动就跪拜的屎盆子,叩到朱元璋的头上。
实际情况,却远并非如此。
动不动就磕头的习俗,是元代的“胡风”。大明建立后,朱元璋专门下过三次诏书,减少跪拜之风,或者说减少“胡风”。
如果全部按照朱元璋的规矩,明朝根本就没有动不动就跪拜的风气。
不过,如同“女官制度”,“发俸禄不打折扣”,“文武平等”等制度一样,以后的大明君臣们虽然一口一个“祖宗之法不可变”,实际上却好的不学坏的学,把这些好规矩破坏的一干二净。
不管怎么说吧,朱元璋今日专门下旨,施恩天下,为大明重定了规矩,尽可能减少跪礼。
“谢陛下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接旨的时候,还是要叩拜的。群臣大礼参拜,高声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