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东征高丽。
其四,从集体农庄中,再抽调五万屯田军。
其五,调尚未加入集体农庄的二十万屯田兵,到辽阳附近驻扎,听侯朱标调遣。
其六,从山西两百万移民中,动员二十万民兵,开始训练,原地驻扎,以防任何不测。
这已经是大明,在不伤根本的情况下,动员的极限了。
要知道,大明现在常备军才三十万,其中陆军二十五万,水军五万。朱标以十万军防备草原,十万陆军、三万水军出征高丽。剩下来驻扎全国各地以及防备应变的大明常备军,总共才剩下七万人左右!
四十万尚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屯田兵,也被朱标调了一半。
为了弥补帝国兵力的空虚,朱标甚至动员了二十万民兵!
最终,朱标用于征高丽的,是十万常备陆军,三万常备海军,十五万集体农庄屯田兵,二十万非集体农庄屯田兵,以及以女真兵为主力的东北各族从征军三万八千人。
总人数五十一万八千!
号称百万!
完全可以说,自从朱元璋的这方势力建立以来,这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尚属首次!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朱标对高丽,势在必得!
……
……
又半个月后,开元城,明军中军大厅。
邓愈、李文忠、汤和、蓝玉、沐英、何文辉、平安、徐司马、朱樉、朱棣、徐辉祖……等等,五十万大军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三百六十七人,济济一堂,开始征高丽的第一场军议。
“高句丽和高丽,当然不是一回事。大约一千四百年前,扶余人朱蒙,在沸流水畔之纥升骨城,建国高句丽。到了隋唐年间,高句已经成长为西达辽河域,北至辉发河,东濒大海,南抵汉江的庞大帝国。后来,大唐在高宗李治时期,与汉江之东南的新罗一起,覆灭了高句丽。高句丽国民,大都被迁徙进入内地,成为了大唐人。比如大唐名将高仙芝、王思礼都是高句丽人。只是可惜,当时吐蕃兴起,大唐灭亡高句丽后,集中力量前往西方对付吐蕃。新罗趁大唐在东方兵力空虚之际,攻占了高句丽大部土地。最终,大唐和新罗,以大同江为边界。又过百十年,新罗内乱,群雄并起,有个叫王建的人扫平群雄,